Academic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research center
Forum on income distribution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谈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
Source: Edit: Time:2013-09-09 Click:814

   

(学生记者:陈曦)201398日下午230,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尚希教授为财政税务学院师生做了题为“民生财政的若干思考”的讲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主任杨灿明教授到场并主持讲座,讲座了吸引了财税学院师生的共同参与。

 

 

刘尚希教授以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及“十二五”规划中,民生问题成为一切工作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说明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强调民生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作为社会建设的民生问题,不仅具有暂时的政策效应,更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并不随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民生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教授指出,直观理解上的民生与西方国家“福利”一词的提法相近,包涵着教育、医疗、就业等与人密切相关的问题。然而,民生不仅仅被肤浅的理解为实际的生活享受,而应该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人心,如同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观念。这一点,从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计划中窥见一斑:俱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实际的问题,因而发展民生会成为一种普世价值。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自身发展的模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阻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刘教授接着给出了民生财政的定义,即人本财政,服务于人的发展。这是相较于传统财政而提的。传统意义的财政通常是创造物质财务的工具,属于经济学的范畴。而民生财政则旨在促进入自由发展,应该独立于经济学。在民生财政的提法下,财政制度、政策应该以民生为目的、方向和价值追求。民生财政的研究重点应放在构建用之于民、优化分配以及适合社会发展的财政体系。作为以人为本的民生财政,其职能应当为为人的发展防范并化解公共风险。刘教授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列举了风险所在,如信息不对称、消费差距扩大等。

那么应该如何建立民主财政的路径呢?刘教授提出应转换财政职能;财政体制机制的设计要服务于人,从人出发来考虑全部问题;同时,绩效问题要以民生来衡量。刘教授认为,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财政转变为人本主义的民生财政是必然趋势,市场视角向社会视角的转换也有其必要性。当然,民生财政的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讲座最后,教授与财税师生进行了了学术互动,探讨了关于税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等与民生财政的联系。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侯石安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表示教授将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向大家展示与分享,他本人也从中收获颇多,希望在座的师生们能够通过聆听刘尚希教授的演讲,对民生财政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开阔思路,深入研究。

本次讲座伴随着持续、热烈的掌声圆满落幕。(编辑 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