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选萃
2011—2013年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研究热点评析
发布时间:2014-04-18 15:03:59
 
  

  一、数据分析

 
  2011—2013年,15种CLSCI法学期刊共发表知识产权法学论文149篇,其中,有关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的论文共45篇(基础理论33篇,国际保护12篇),约占知识产法学论文发表总量的30%。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依然是现在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附图:2011-2013年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CLSCI论文占知识产权法学CLSCI论文比例图

 

  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CLSCI论文数量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中波动不大,2011年19篇,2012年13篇,2013年13篇,2011年论文数量较多,2012年和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附图: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CLSCI论文数量11-13年趋势图
    
  

  二、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研究热点评述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对2011—2013年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的整体研究特点做出一些概括:从具体研究领域的分布来看,以下几个领域是学界三年来倾力关注的热点:知识产权救济制度研究(包括知识产权诉前禁令制度、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制度、知识产权涉外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等方面)13篇;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论(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和法律控制、全球化知识产权制度的走向等方面)11篇;知识产权的基本范畴研究(包括无主知识产权范畴的理论构造、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适用、知识产权的一般效力等方面)6篇;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研究(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的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2篇;国际保护研究(《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知识产权执法规则和边境措施研究、《试听表演北京条约》争议问题、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谈判新方略等方面)12篇。
 
  附表:2011—2013年基础理论和国际保护CLSCI论文研究方向盘点表
 
研究热点
总数
比例
知识产权救济制度研究
12
28%
知识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11
24%
知识产权基本范畴研究
6
13%
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研究
2
0.4%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研究
12
26%
其他
2
0.4%
 
    总的来看,2011年—2013年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产权权利救济制度备受关注。
 
  随着知识产权法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学者们把研究的目光也投向了知识产权法的社会实践问题,对知识产权的权利救济制度问题关注最甚。在33篇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研究论文中,有关知识产权权利救济制度的论文达到了13篇之多,不得不说是学术界的聚焦之处。除了研究数量可观之外,学者们对知识产权权利救济制度的关注热点也是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李雨峰的《论知识财产使用权的时效取得》以时效取得为视角,提出在民法典中设时效一章以弥补停止侵害请求权无法在知识产权法上适用诉讼时效的限制;针对诉前禁令制度的未来设计,胡充寒在《我国知识产权诉前禁令制度的现实考察及正当性构建》一文中指出诉前禁令的实质是知识产权法表达的程序性规范,未来的诉前禁令制度应以程序正当性为核心;安雪梅的《一般侵权行为抑或特殊侵权行为——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类型定位》和何培育的《知识产权侵权促成性事由探究》则从侵权行为入手,安雪梅认为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应被归于特殊侵权行为,从而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何培育则通过探究知识产权侵权促成性事由的基础理论和法律适用,指出在认定知识产权侵权促成性事由时应该坚持严格的法定主义;苏平的《知识产权变动模式研究》从交易安全、交易成本以及外部性因素考察,提出我国应建立一套以登记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变动公式体系,并针对知识产权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变动模式;詹建红的《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制度之检讨》、杜颖和王国立的《知识产权行政授权及确权行为的性质解析》和王承志的《论涉外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则分别从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中涉及的刑事行为、行政行为、涉外审判行为进行了检讨,并提出相关建议;谭华霖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协调之法理与制度因素》和熊文聪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命题的反思与检讨》则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了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谭华霖在文中指出解决知识产权权利之间的冲突及完成制度构建应从原因入手,确立具备协调能力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熊文聪则创造性地从哲学探问和法理思辨两个方面揭示知识产权权利冲突“谜题”的真相,以解决现实困境。朱冬的《知识产权间接侵权中停止侵害适用的障碍及客服——以大陆法系为考察对象》和扬、许清的《知识产权人停止侵害请求权的限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中停止侵害请求权的现状和问题。
 
  2. 关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研究稳中有升,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一直都是学者们倾力探索的热点,一方面是由于知识产权的观念和制度尚未完全定型,一方面则是缘于新技术革命给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现实法律困境。三年来关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研究论文共有11篇,其中2011年2篇,2012年3篇,2013年6篇。除了数量上的稳定增长,关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视角,并且与现实热点问题紧密结合。
 
  吴汉东的《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提出应从专利战略、版权战略、商标战略三方面完善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并在其《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一文中通过分析风险社会理论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的制度化风险和技术性风险,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补充和替代制度;王太平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则指出知识创新激励制度的多样性、可替换性和环境适应性、多元化是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必然选择;胡波的《共享模式与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兼评“知识产权替代模式说”》则认为“知识产权替代模式说”不能成立,伦理系统与法律系统平行才是具备合理性和可能性的未来模式;王宏军的《技术文化输入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分析——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指出既有的价值判断和实证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引入历史与逻辑的分析视角,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实践中的进步与反思;杨明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财产创造者的行为选择》则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财产创造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对知识财产创造者的行为的影响;黄莎的《论我国知识产权法生态化的正当性》则从生态化的视角分析了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新走向,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热点做出了积极回应;除此之外,刘银良的《美国域外知识产权扩张中的论坛选择政策研究:历史、策略与哲学》、马一德的《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及何隽的《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走向:趋同、存异、变通》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为知识产权制度未来的变革出言献计。
 
  3. 知识产权基本范畴研究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性,研究方向不断突破。
 
  关于知识产权本质属性的解读一直都是知识产权基本范畴研究的重头戏,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在立法上还面临着诸多困境,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本质、确立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和基本制度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年来,关于知识产权基本范畴研究的论文共有6篇,其中,2011年4篇,2012年1篇,2013年1篇,研究的数量减少,研究方向从跨学科领域投向社会热点和研究短板领地。
 
  例如,徐瑄的《视阀融合下的知识产权诠释》、吴汉东的《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张耀辉的《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重新诠释了知识产权本质及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而刘春霖的《无主知识产权范畴的理论构造》和易继明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适用》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关永红的《知识产权一般效力论要》则把目光投向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知识产权一般效力问题。
 
  4.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中本土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突出中国特色。
 
  知识产权法自立法以来,便受到诸多国际因素的干扰,几次立法的修改也迫于国际交往的压力,生硬植入的外来法律条文在应对日益复杂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时也产生了排异,力不从心。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知识产权法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国国情,在借鉴域外成果的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言献计。如吴汉东的《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何隽的《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走向:趋同、存异、变通》以及对权利救济制度的具体研究等都凸显了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
 
  5、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化被动为主动,在国际条约的视野内主动出击。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研究三年来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10篇有关国际保护的论文中,2011年2篇,2012年6篇,2013年4篇,连年起伏不大,保持稳定,在全球化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学术界每年虽然都给予关注,但研究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但可喜的是,从三年来发表的论文来看,我们看到学者除了研究国际条约中的具体规则,如杨鸿的“《反假冒贸易协定》的知识产权执法规则研究”、尙妍的“《反假冒贸易协定》边境措施研究”、陈立风的“版权法律冲突中“保护国原则”之适用”等,也开始主动思考在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应当如何主动出击,构建新的国际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和制度,如李晓玲和陈玉松的《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谈判的新方略》、严永和的《当下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调试的主要思路》、吴汉东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场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知识产权协议>十周年》及张建邦的《国际投资条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现代转型研究》等从不同的角度为国际知识产权战略和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宝贵建议。
 
     (三)附录:热点作者和热点研究单位排名
  附录1:热点作者
 
姓名
单位
篇数
发表论文及期刊
吴汉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5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场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知识产权协议》10周年
《法学》2012年第2期
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
《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
《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何隽
清华大学法学院
2
知识产权公约中国民待遇的“例外”
《清华法学》2013年第2期
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走向:趋同、存异与变通
《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6期
 
  附录2:热点科研单位
 
科研单位
总篇数
姓名
发表期刊
文章题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8
吴汉东
《法律科学》2011年第4期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詹建红
《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管辖制度之检讨
何艳
《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
投资协定视阈下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与协调—由两起“菲利普·莫里斯案”引发的思考  
 
吴汉东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
吴汉东
《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知识产权法价值的中国语境解读
马一德
《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吴汉东
 
《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
吴汉东
《法学》2012年第2期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场景——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知识产权协议》10周年
北京大学
4
朱冬
《法学家》2012年第5期
知识产权间接侵权中停止侵害适用
易继明
《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适用
 
杨明
《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财产创造者的行为选择
刘银良
 
《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2期
 
美国域外知识产权扩张中的论坛选择政策研究:历史、策略与哲学
 
暨南大学
4
严永和
《法学评论》2012年第4期
当下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调适的主要思路
胡波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4期
共享模式与知识产权的未来发展——兼评“知识产权替代模式说”
徐瑄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视阈融合下的知识产权诠释
张耀辉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及国际保护的研究队伍呈现以下特点: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学表现稳健,每年均有CLSCI发表成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三年来在每年至少在15种CLSCI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2011年3篇,2012年2篇,2013年3篇,吴汉东教授更是以5篇成果遥遥领跑,2011年2篇,2012年2篇,2013年1篇,显示了以吴汉东教授为领头人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雄厚实力;暨南大学虽然在数量上稍逊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但三年来每年均在15种CLSCI刊物有所贡献,2011年2篇,2012年1篇,2013年1篇,4篇刊物中2篇来自暨南大学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1篇来自暨南大学人文学院,1篇出自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管理学院,表现稳定的同时也彰显了暨南大学在知识产权研究方面强大的综合实力。
 
  (2)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异军突起,后来居上
 
  北京大学法院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2年在15种CLSCI刊物上发表了3篇,2013年1篇,其中3篇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1篇来自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进步迅猛,与暨南大学并列第二名;清华大学博士后何隽老师2013年就贡献了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