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坛
吴汉东:知识产权——中国创新发展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3-07-30 09:45:15

  时间:2013年7月8日下午14:30

  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泓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 

    主讲题目:知识产权——中国创新发展的力量

  主要内容:

  吴汉东教授主要从当前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态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专业的讲解。

  第一、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态势与中国战略选择

  吴教授首先提出了三个观点:1、知识产权是综合国力体现,知识产权优势就是国家实力优势。汤姆森—路透2011年创新报告载有有效专利的分布情况,其中美国和日本占到世界有效专利的47、6%;美国的有效专利是中国的4、2倍,韩国的有效专利是中国的1、8倍;日本有5个产业的专利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有11个产业的专利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十,而中国仅有6个产业的专利拥有量进入世界前十。2、知识产权是发展战略选择,知识产权战略就是强国实现的战略。吴教授从近代英国工业革命到现代美国科技革命给其本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看到了重视知识产权对于国家强盛的战略意义;并分别从经济学、法学等各个视角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3、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焦点,知识产权竞争就是世界未来的竞争。“发展在先的国家总是用知识产权遏制发展在后的国家”。从19世纪欧洲与美国的竞争、20世纪60-8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竞争、20世纪70-90年代,美国与韩国的竞争以及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美欧日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限制和制裁等都是各国间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博弈。

  在深入分析当前知识产权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吴教授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摒弃传统的环境污染、资源耗费型发展或技术依赖型发展道路,而应该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专利战略与国家科技竞争力

    吴教授指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产业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产业创新就要实现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到创新产业集群形成。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之法、产业发展之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实施专利战略。正所谓“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由此可知知识产权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而核心专利更是国家科技竞争的关键要素。

    但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技不如人,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专利战略实施的重点应该是加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

  第三、版权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既包括硬实力的竞争,也包括软实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于是,文化之争就成了当前国家实力竞争的新态势。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文化活动的创新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个层面。我国版权制度的初衷是激励文化创新,促进版权产业发展,版权产业作为一个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智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文不胜人。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本土化水平不高、文化市场秩序不良;因此,我们在实施版权战略时,应该注重完善当前版权制度,提高版权水平,通过提高文化作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版权机关的增长率和版权机关对GDP的贡献量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第四、商标战略与国家品牌影响力
 
    一个企业品牌,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品牌,体现的是中国形象,所以商标这个看似虚无的东西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的品牌影响力是有战略意义的。一个知名品牌它作代表的不只是商品本身,代表的更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城市、甚至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我们从法国所拥有的品牌就想到这是一个时尚的国家,从英国所拥有的品牌就认为他们具有高贵的气质,从德国拥有的品牌就可以感受他们严谨的气息,但对于中国的品牌,似乎并不容易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的正面形象。 

    中国当前的问题是:貌不惊人。我们国家的商标利用、保护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如:海外品牌遭到抢注、出口依赖定牌加工、合资品牌流失等,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品牌影响力仍然处于一种非常弱的状态。要强化我们国家的品牌影响力就必须落实商标战略,把商标的发展、保护、利用提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我国商标战略实施重点应该是增加商标附加值、扩大国际知名品牌增长率、提升知名商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商标对国家形象之间的正面映射。


  整理者:郑浩宇

    来  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作者声明:本文系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授权,不得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致电:+86-027-883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