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坛
刘建: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
发布时间:2013-07-30 09:57:08

  时间:2013年7月12日上午
  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泓楼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一楼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中国名企知识产权经理人沙龙主席主席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刘建
  主讲题目: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
  主要内容:刘建通过对企业知识产权全IP管理模式的讲解向学员们讲解传达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以及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价值。

  在开场的时候,刘建通过对政府管理层、学术圈和实务圈的对比,认为实务圈一切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与知识产权这俩概念的切合点是价值。站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的角度来理解,知识产权不是一种科学学问,只是一种游戏规则,不关注知识产权的合理与否,而是关注知识产权对企业是不是有用,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是不同的。企业关注的是一切背后是利益,在合法、半合法甚至不合法的前提下获取利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受益于该游戏规则,但遗憾的是在国际上和国内该游戏规则的制定却与中国企业无关。大多数企业均会对知识产权予以管理,但采取的模式却千差万别,当其发展到中高级阶段,会殊途同归,即会采取大而全的全IP管理模式。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内涵包括:(1)保护,即保护技术创新成果;(2)风控,即控制知识产权风险;(3)竞争,即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刘建先生指出企业知识产权业务发展存在天花板效应。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市场、研发、采购、物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与知识产权业务有一个相互的关系,不同的业务与知识产权的关系还是不一样的。除了业务之外,最重要的是人,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正如刚才富山先生所说你们是学生,最重要的是读好你的书。最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定位分为三类:(1)内外接口型人才,是一个粗浅的,一般了解知识产权的都可以胜任;(2)专利代理人类型,其核心价值是专利文件的撰写与答复等;(3)IPR经理人类型,其价值体现在资产的布局管理、价值的挖掘实现、风险的控制等方面。不同的知识产权管理者有其不同的天花板。全ip管理与公司主运营流程是相关联的,是相互渗透的。

  全IP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每一个企业,是企业发展到中高级阶段不得不采取的知识产权模式,如微软、IBM等,分工更细,人员更加专业,调动资源超乎想象。全IP管理模式与企业要相匹配,只有相互匹配才是最适宜的,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均会导致问题的出现,均达不到最大的效益。

  全IP业务管理模式需具备如下条件:(1)知识产权业务已经括约基础业务,知识产权业务深度融入主营业务流程,更好地支撑主营业务拓展;(2)知识产权业务广度提升,具体体现为一大堆规章流程;(3)从单纯事务性人才向综合管理类人才的转化。

  全IP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包括:(1)平衡原则,注重全面与重点的平衡,当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平衡;(2)效率原则,企业在嵌入主经营时强调效率的提升,不可以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效益的降低,公司增加主营业务客观上增加事情的复杂度,需要一定的人员来推动该其价值的实现;(3)流程固化,管理实践嵌入后,所有的流程固化下来才有意义,通过流程、文件、文档、规范来实现固化,避免运动式管理;(4)长效机制,知识产权业务效果滞后,管理举措重在坚持。

  在全IP管理组织建设方面,刘建先生认为,由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来进行IPR战略决策,处于控制领域,由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者处于IPR的管理和运营域,负责市场、标准/预研、物流采购、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同时也离不开由HR、财务、IP、流程、行政等人员组成的IPR支持平台。在全IP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采购物流、市场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前售后等方面。

  在全IP管理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使得知识产权管理者具有如下知识技能:(1)精通IPR,掌握扎实的知识产权业务技能;(2)通晓商务,即了解市场与商务的发展趋势;(3)管理能力,即宏观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4)技术功底,掌握所管理领域的基本技能。使得知识产权管理者具有搞定事情的能力。因此我们学员在学习之余到注重锻炼自身的沟通、协调和交际能力。

  在最后因为时间的限制,刘健先生粗略的介绍了从产品规划阶段到开发阶段,到采购物流阶段、设计生产阶段、销售流通阶段等阶段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工作和注意点。

 

  整理人:鲁虎

    来  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作者声明:本文系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授权,不得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致电:+86-027-883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