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地方,熟悉的面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一楼报告厅陆续走来全国各地公证行业骨干,经过昨日的培训,学员们的热情丝毫不减。2016年9月22日,由中国公证协会、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公证行业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第二日的培训开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诉讼法系副主任刘春梅副教授作为主讲人与各学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开篇之前,刘副教授以谦虚的态度表明今日的培训是与学员的相互学习,随后,将今日的内容进行了框架性的概括介绍,主要包括“域外公证制度的比较”、“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多元化纠纷的解决”和“公证与诉讼对接”四个方面。由国际到国内,由纠纷解决到制度建设,刘副教授展示给学员的是一场多方面、系统性的公证盛宴。
围绕法国、德国、美国的公证制度,刘副教授展开了“域外公正制度比较”的专题。期间,她运用精确的数据、生动的案例深入到公证理论,着重讲解了法国的“必须公证制度”、德国公证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以及美国的“模范公证法”,从而分析了法、德、美公证制度的先进之点与不足之处,抛出“我国可以参考与借鉴哪些经验教训”的问题,引起学员们的深思。
对于我国公证制度的发展,刘副教授从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和改革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与讲解,思路明确,逻辑清晰。谈及公证制度现状,刘副教授在肯定了我国公证制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现存的问题而担忧,并表示:“未来公证改革应适应社会需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版块,刘副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跳出公证来看公证”的观点,分析了1949年至今,法院案件负担的变化,表明了我国建立与完善公证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最后,刘副教授立足于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6月29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第11条,表达了她对未来公证与诉讼发展的希冀,强调了公证这种非诉手段应与诉讼手段共同发挥作用,以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完善。至此,一天的培训课程圆满结束,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学员对刘副教授的感谢,也是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
通讯:赵艳
摄影:文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