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吴汉东主任作客“新华访谈”:知识产权如何助力“中国制造”突围?
发布时间:2017-03-15 11:15:00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正稳步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在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知识产权被摆在了重要位置。知识产权如何助力“中国制造”突围?我国又将如何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圈”?针对此类问题,新华网专门邀请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吴汉东教授作客“新华访谈”,分享专业见解。

 

              

2017年2月2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吴汉东主任应新华网邀请,赴重庆作客“新华访谈”。

在访谈期间,主持人首先针对时下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吴汉东教授问道:“要实现创新发展,您如何理解知识产权战略对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二者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吴汉东教授关于“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就是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的核心制度就是知识产权。首先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开启。当今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呈现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绿色化。在此背景之下,无论是美、日、欧等发达的经济体,还是中、俄、印等新型的经济体,都在发动本国的科技革命,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比如,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技术。一些专家认为,科技生产的一体化和科技中心的多元化态势将会非常明显。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全球的创新中心,将会从现在的大西洋向太平洋扩展,并形成一个由东亚、北美和西欧这三大中心来主导全球经济的创新格局,而中国肯定将在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当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说,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就是创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的产物。它的功能、作用能够推动知识创新和产业创新。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战略科学家,都在关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本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都在挖掘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谈到的创新驱动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讲,实际上是知识产权在驱动创新发展。 

第二,“中国制造”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且“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6.9%,接近37%,对于出口的贡献率高达90%。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制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立国之本,是一个强国之策,是一个富国之基。在2011年,“中国制造”以19.8%的份额,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工业制造大国。5年过去了,“中国制造”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2015年,我国在全球制造的份额已经高达25%,全球主要的500种工业品,大约有250种是中国制造,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国制造”还有相当大的提升优化空间。

             

其次,主持人针对“中国制造”的提升空间,进一步提出问题:“中国制造业如何做大做强?”

吴汉东教授指出“中国制造”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大”指的是份额大,“全”指的是体系全。据联合国的统计,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但是,中国缺乏核心技术的专利,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所以“中国制造2025”的文件以及关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都提到通过知识产权来助推中国制造的战略构想。中国制造的战略构想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到2025年,“中国制造”要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 “中国制造”整体要进入制造业强国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204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制造”的整体综合实力要达到世界强国的前列。为实现这个“三步走”,中央提出来“三个战略转变”。第一个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第三个是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这三个战略转变,归结为两大战略——第一个就是创新战略,第二个就是品牌战略。

再次,围绕中国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主持人针对该战略实施过程当中的“知识产权生态圈”建设,提出“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圈”,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

吴汉东教授认为“知识产权生态圈”是中国未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强调“无论是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还是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制度建设和环境的营造”。就推动“中国制造”的一种知识产权生态圈来说,吴汉东教授指出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考量:第一,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第二,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和产业的结合,助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三,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比如高新技术示范区,并将产业园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先集中发展于新兴产业。

             

最后,主持人就“知识产权在自贸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向吴汉东教授询问专业看法。

吴汉东教授分析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知识产权是自贸区建设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WTO所建立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体制,这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以全球自由贸易为目标,二是以全面减免关税为手段,三是以提供无差别的最惠国待遇为基础。现在看来,在全球自由贸易体制之外,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设置若干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具有样板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自由贸易区贸易体系和贸易规则包括外贸规则、投资规则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中国自贸区的试点,都推行了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改革,那就是专利、版权和商标综合管理的模式创新,同时也包括统一的知识产权执法,强化过境贸易的知识产权管理。所以,在自贸区建设过程当中,知识产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责任编辑:王晓巍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