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把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前进航向,紧跟知识产权发展的时代步伐,引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的前瞻性研究思潮,2017年3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交流会着重对“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专项研究计划”展开详细的研讨议程。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张志成副司长,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战略协调处刘洋处长、梁心新副处长,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政研处张鹏副处长,中南基地吴汉东主任,北大基地易继明主任,同济基地朱雪忠主任,天大基地张维主任,航天科工基地谷满仓主任,大连理工基地丁堃主任,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六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的副主任和研究员,一同参加了此次研究计划的研讨议程。此次研讨会议先后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战略协调处刘洋处长、梁心新副处长主持。
“基地专项研究计划会议”的开篇议题首先由中南基地詹映副主任阐释“我国专利侵权司法判例审判周期实证调查”研究计划的框架式内容。詹映副主任开宗明义,着重阐明:“中南基地在上述研究计划中将针对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的专利侵权司法判例审判周期开展实证调查,此项调查将延续前期调查的时间段(2008年—2011年),以2012年—2015年为时间坐标,重点以全国范围内的典型专利侵权案件为统计对象,对此类典型案例的司法审判周期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匹配此项研究进程,中南基地还将研究近四年专利侵权司法判例审判周期的变化(与2012年所做的前期实证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在上述基础之上,中南基地将对专利侵权审判周期长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大数据分析。”
中南基地的另外一项专题研究计划“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问题研究”与本基地的“我国专利侵权司法判例审判周期实证调查”研究计划并驾齐驱。“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问题研究”计划的宏观内容由中南基地徐小奔研究员进行全局展示。徐小奔研究员详略得当地阐释了该项研究计划的内容: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问题的时代背景,即随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对试验区内开展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当中存在的现实典型问题,即实验区所具有的“境内关外”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特征,导致其知识产权边境执法出现了法律管控模糊地带,如试验区内转运货物的知识产权监管、OEM生产的知识产权执法、专利和商标平行进口等问题;三是该研究计划成果最终的法律实践意义,即本研究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层分析之后,提出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有关针对性建议。”
随着研讨会议程有条不紊地推进,北大基地、同济基地、天大基地、航天科工基地、大连理工基地分别探讨了各个基地的两项研究计划,依次是知识产权公共事务体系研究(北大基地)、地理标志管理和保护体系研究(北大基地)、“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版权问题研究(同济基地)、国际知识产权秩序变化趋势和对策研究(同济基地)、研发加计扣除政策中知识产权费用加计扣除情况调查研究(天大基地)、京津冀知识产权政策协同研究(天大基地)、军民融合领域知识产权双向转化机制研究(航天科工基地)、知识产权运营发展调查研究(航天科工基地)、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实践研究(大连理工基地)知识产权对外转移的监管机制国际比较研究(大连理工基地)。研讨会议接近尾声,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张志成副司长对各基地的研究计划做总结性发言,充分肯定了各基地研究计划的战略性意义。
经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交流会对各基地新一期研究计划的充分探讨,各基地的研究计划雏形在与会专家的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交流过程当中臻于完善。“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专项研究计划”研讨会进一步精准把握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时代“脉搏”,使各基地的专项研究紧贴知识产权的实践需要,预期保障各基地的专项成果转化,进而使各基地的战略研究充分服务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局。
通讯:王晓巍
摄影:赵燕飞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