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2017年全国文化法治联络员培训班顺利开展(上)
发布时间:2017-09-26 16:42:50

开班典礼结束后,正式进入培训班讲授环节。9月25日,由文化部政策法规司主办的2017年全国文化法治联络员培训班延续开班的饱满热情,迎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教授、副主任胡开忠教授与副院长黄玉烨教授首先进行的培训主题讲授。

             

以“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趋势”为主题,吴汉东教授向在座的全体法治文化联络员讲解国际视野中的文化相关法律问题。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密切关系、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逐步展开等问题。而对于“新国际贸易体制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关系”,吴汉东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趋于一体化,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具有“以国际贸易体制为框架,推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以争端解决机制为后盾,推动高效率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特点。而在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发展动向则表现为新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具体包括ACTA,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TPP),单边主义制裁机制(美国“337调查”和“特别301条款”),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最后,吴汉东教授通过分析近代英国、美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联系我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发展历程,指出知识产权战略即为强国实现战略。

              

下午,胡开忠教授以“新时代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主要从新时代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新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以“今日头条”新闻聚合案、“非诚勿扰”商标案、“中国好声音”节目案等热点案件为例,从影视出版行业切入,胡开忠教授认为新时代保护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能够激励创新文化成果的产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形象,促进国际版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产业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问题,胡开忠教授认为相较之前,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表现出侵权普遍化,技术化,侵权手段多样化,侵权主体更具广泛性、隐蔽性的新特点,而国内立法存在漏洞,“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缺乏相关司法经验,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不高,都导致知识产权维权难度增加。针对上述诸多问题,胡开忠教授指出:首先要推动知识产权立法的修改,引入惩罚性赔偿,详细规定相关法律责任;其次推动知识产权司法水平提高,组织学者、法官对疑难问题进行研讨;最后要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希望企业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关行政部门也要逐步建立专业的执法机制。

              

随后,黄玉烨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知识产权工作”为主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在座的全体法治文化联络员展开交流。黄玉烨教授首先释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标准与来源,强调在法治工作中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主体精神权利的重要性,并详细解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享有的知识产权类型。而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工作,黄玉烨教授全面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使用与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其中,黄玉烨教授着重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知识产权工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制作的正当程序。黄玉烨教授强调,文化法治工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违法风险的防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可以适当考虑某些传统活动中源于经验的习惯行为。最后,黄玉烨教授与在座的培训人员展开了相关学术理论交流,气氛活跃,各抒己见,在不同意见的交汇中圆满结束了2017年全国文化法治联络员培训班首日的培训课程。

 

通讯:王晓巍 郭雨笛

摄影:文育娟 刘玲玲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