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集中研修班(第二期)的课程分别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方世荣教授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吴汉东教授讲授。
方世荣教授
方世荣教授以“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为主题进行授课。方教授首先通过中国建国初期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造成国家社会秩序混乱和苏联1937年至1938年领导干部践踏法制造成党和国家动荡的例子,向学员们直观展示了法治思维对领导干部的重要性。方教授表示,法治是现代治理方式,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国际社会的进步潮流,是治国理政方式的最优选择。
方教授重点讲述了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他首先向学员们阐述了“思维”的概念,即在一定概念或观念的基础上作出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认识活动。而“法治思维”则是自觉以现代法治精神、原则和规则来分析、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思维模式。他指出,领导干部要具有一些重要的法治思维。第一,具有法治思维,正确地区分法治和法制。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作为工具来实施管制,即“刀”制的法制。这是站在有权者的立场阐述了“法制”,强调法的惩治性和保障性,是一种“法工具论”。法治是指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水”治的法治,这是一种公平的法治。而现今仍有很多领导干部保持着“法制”的思维,具体体现在立法机关的本位主义、决策的单纯管制理念和执法的粗暴行为等方面。第二,公权力受法律约束思维。公权力受到合法性约束主要体现在一个行政行为应当满足主体合法、目的合法、权限合法、行为方式合法和行为程序合法。法治对公民和公权力机关有不同要求:对公民是法不禁止即为自由,对公权力机关是法未规定不得为之。第三是法制统一思维。领导干部应当了解统一的法律体系和位阶关系,严守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规则,正确处理同位法的冲突。第四是正当程序思维。这是对法定程序的补充,主要体现为回避规定、听取意见的规定和告知与说明理由的规定。正当程序有利于实现形式公平,防止专横和恣意,有利于保障结果的合理性,保障公权运用的公信力。
方教授总结道,领导具有法治思维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希望各位学员努力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方教授的授课生动有趣,案例贴近生活,同学们获益匪浅。
吴汉东教授
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吴汉东教授以“知识产权的国际变革与中国发展大局”为题,通过介绍当今时代下知识产权发展的国际背景,分析了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大局,以及知识产权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吴汉东教授通过两个层次的讲解,层层深化,为各位学员深入解读在在当今时代下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基本认识: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关系。吴汉东教授提出:(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发展。21世纪以来,人们处于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社会交往方式。我们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着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绿色化的特点。而当今时代下,第四次产业革命重点是: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推动发展,迎来经济新常态,从而深入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国际经贸体制“标配”和本土创新发展“刚需”。创新发展是国际大趋势,而知识产权是制度文明的典范。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适合走技术依赖型的路子,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创新,建设以创新为主导的大国。
二、基本判断:国际国内大局的知识产权立场。主要包括:(一)发展中大国与知识产权大国的国际定位。我国当前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速度很快,在版权上取得的很大成就,但是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与一些美、日等知识产权大国之间也有着不小的差距。(二)全球、多边与双边、单边知识产权机制的制度转换。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如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其中,TRIPS协定内容全面且效力高,不仅制定了实体法,还涉及程序法。在TRIPS协定之后,WTO又制定了许多多边规则。同时,有些国家制定了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以促进发展。(三)走出去战略与走上去战略的政策衔接。中国制造十分普遍,而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家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吴汉东教授指出,我们要从科技创新走向文化创新。当前,我国硬实力还不够“硬”,文化软实力还比较“软”。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因此,要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增强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就要坚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至此,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军人才集中研修班(第二期)的全部课程顺利结束。
通讯:刘礼歌 王 维
摄影:刘礼歌 王 维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