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改革开放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知识产权领域优秀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本次见面会由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原司长尹新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长杨梧,联想集团知识产权总监陈媛青,新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的发明人胡国华作为代表出席了本次见面会,畅谈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状况,传递了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心。我校知识产权产权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吴汉东教授受邀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深度剖析“改革开放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记者会相关情况被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吴汉东教授表示创新发展是时代大潮流,是国际大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的大战略。在此过程中,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法制保障。中美贸易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致力于创新发展,致力于知识产权事业的进步。
在本次记者见面会上,吴汉东教授与媒体记者进行了亲切交流并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吴汉东教授介绍了中国知识产权发展40年间印象深刻的两件事,第一是中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国际立法的历史上,从选择保护到全面保护,从低水平保护到高水平保护,欧美国家都走过了漫长的过渡期和准备期,短则几十年,长则一百来年,但中国是不到二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第二是关于中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到今天,知识产权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热词,成为大家工作中的关键词。版权意识、品牌观念、专利思维,从政治家、企业家到普通的老百姓都在认知知识产权、了解知识产权。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带头学法用法,来了解知识产权。这些重要的思想观念在国际知识产权的话语体系当中,就是一种中国经验的表达、中国思想的主张。
吴汉东教授认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立法宗旨应该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保护权利人的专有权利,第二是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国家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并且把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点是完全正确的。在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立法首先是要保护创造者的权利,来激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与此同时,在保护权利的基础之上,也要对权利人的权利予以必要的限制,来促进知识、技术和信息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
吴汉东教授说,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加深入的市场体制改革,更加有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吴教授还提到,针对商标抢注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举措,限制、打击商标抢注行为,对知识产权失信企业建立惩戒制度。中国已经是连续
16年商标注册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关系的活跃,在世界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商标注册的活跃也表明了市场交易的活跃。但另一方面,商标抢注也是所有实行注册制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最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限制甚至打击商标抢注的行为。按照国际惯例,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来控制、制裁商标抢注行为,是应该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本次见面会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图片来源:国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