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学院联合深圳国际仲裁院主办的知识产权精品课程(第八讲)圆满落幕。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大学权威学者张平教授担任主讲人,以“开源技术的知识产权规则及法律风险”为主题展开深度分享。
张平教授长期深耕知识产权法、科技法与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学术与实务经验兼具。她现任中国科技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时兼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多部门专家委员,深度参与我国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是国内开源技术法律规制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
讲座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彭学龙教授主持,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玉烨教授担任总结嘉宾,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主任陈巧梅女士致辞。
彭学龙教授代表主办方指出,我校作为国内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先行者,长期以“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学术前沿”为目标,本次精品课程系列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已邀请吴汉东、崔国斌等顶尖学者开讲,成为学科对外交流、服务行业的重要载体。针对本次主题,彭学龙教授强调,开源技术是数字时代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其知识产权规则与法律风险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紧迫性,而张平教授作为该领域领军学者,将为师生带来专业且实用的解读,助力厘清开源领域法律迷雾。
随后,深圳国际仲裁院知识产权仲裁中心主任陈巧梅代表协办方致辞。她表示,作为国内最早设立专门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的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始终重视与我校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合作,期待未来继续携手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

在讲座中,张平教授围绕“开源技术的知识产权规则及法律风险”主题展开分享,首先打破“开源即无知识产权”的认知误区,她指出,开源技术并非放弃专利权、著作权等核心权利,其本质是通过许可证(如GPL、Apache2.0等)实现“权利保留+有限许可”,许可证明确了自由使用、修改的边界,是开源社区运行的“基本法”,从早期排斥知识产权到如今依托知识产权规则规范发展,开源技术的运行机理已深度回归知识产权规制范畴。
谈及开源领域的法律风险,张平教授结合实务案例分析,强调企业需重点警惕三类风险:一是侵权竞合风险,开源软件中专利与著作权的双重保护易形成权利叠加,若企业未做好开源技术溯源,或违规将开源成果闭源使用,可能同时触发专利侵权与著作权侵权;二是许可证合规风险,不同类型开源许可证规则差异显著,如GPL许可证的“传染性”要求修改成果同步开源,一旦违反许可条款,可能导致授权终止,进而引发法律纠纷;三是垄断与管辖风险,部分开源生态通过技术绑定、商标控制形成市场垄断,且许可证中常包含长臂管辖条款,增加了企业跨境合规与纠纷解决的难度。
总结环节中,黄玉烨教授高度评价张平教授的分享,认为其“打通了开源技术的产业实践与法律规制,为数字时代知识产权治理提供了新视角”。她强调,开源技术的法律研究需紧扣“开放创新”与“风险防控”双重目标,既要利用开源推动技术进步,也要通过知识产权规则防范合规风险。
本次讲座作为知识产权精品课程的收官之讲,延续了系列课程“前沿性、实务性”的特色,为开源技术领域的法律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我校知识产权学科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搭建了优质平台。
文 字| 张涛
摄 影| 徐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