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人口学会年会“数字时代人口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20    作者/来源:张槊 彭锐城 鲍欣欣 发布者:李向虹

(通讯员:张槊 彭锐城 鲍欣欣)2025年7月10日至11日,中国人口学会年会“数字时代人口经济论坛”在上海市复旦大学成功召开。本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和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共同承办,论坛召集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内蒙古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湖北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论坛聚焦数字时代人的发展经济学相关研究,围绕新时期的“生育支持与生育决策”“养老保障与老龄健康”以及“数智时代与环境变迁中的人口与健康问题”等议题进行讨论。本次“数字时代人口经济论坛”共收到投稿70余篇,邀请国内人口经济学领域知名学者进行匿名评审后,从投稿中选择15篇优秀论文在论坛上进行汇报。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阶段。论坛第一阶段于7月10日下午14点至16点举办,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教授主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湖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5位学者先后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宋弘教授进行点评。

微信图片_20250720233154.jpg

微信图片_20250720233106.png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黄忱以《产假政策对母亲健康的中长期影响》为题,研究了产假延长如何在中长期影响母亲的健康。她发现产假延长可能对女性健康带来意外的负面后果,而这主要来自女性所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负担。

湖北大学副教授王晓娟以《损失还是福音:人工智能发展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为题,研究了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效应,她发现机器人应用对女性生育意愿存在负面影响效应,并显著降低了女性的就业稳定性,机器人应用通过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使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也对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产生了冲击,其对传统角色的认同逐渐减弱,更多地将自我实现。

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吕晓兰以《流动人口生育决策研究——基于入学门槛的视角》为题,分析了入学门槛对流动人口生育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路径,她发现,入学门槛显著抑制流动人口的生育决策,城市平均受教育水平强化了入学门槛对流动人口生育决策的负向影响效应。入学门槛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户口和短期流动群体生育决策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袁璐璐以《企业育儿设施供给与城镇女性工资增长》为题,从育儿成本分担视角出发考察了企业育儿设施供给对女性工资水平的影响。她发现企业育儿设施供给显著提升了女性员工工资,这一效应在育儿需求更强、企业福利保障较弱以及居住地附近存在托育机构的女性群体中更为突出。企业育儿设施供给主要通过延长有效劳动供给时间、改善女性健康以及增加职业晋升机会来提升女性工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肖迪博士后以《偶遇式信息接触、辅助生育态度与居民生育意愿:一项基于横截面调查的探索性研究》为题,通过构建“信息输入—信念改变—决定输出”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偶遇式生育信息接触对生育意愿的影响作用机制。他发现,与主动搜索相比,被动的生育信息偶遇会显著降低预期和理想子女数。信息偶遇主要通过使婚育观更加激进和对辅助生育的采纳态度更加消极来影响生育意愿。信息偶遇在无生育性别偏好情形下发挥更大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720230316.png

在评议阶段,宋弘教授对上述研究进行了一一点评,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研究结论等方面提出极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点评。石智雷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邢春冰教授从研究问题、方法与分析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与广泛讨论。

论坛第二阶段于7月10日下午16点10分至18点10分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邢春冰教授主持,来自内蒙古大学、山东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5位学者先后报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媛媛教授进行点评。

640 (2).jpg640 (3).jp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邓雯老师以《谁在主导中国生育政策的在线讨论?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挖掘分析》为题,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建模,以新浪微博平台中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微博用户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关切随时间推移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评论的女性用户更关注家庭文化、女性工作权等议题,而男性用户多讨论法规政策。

来自内蒙古大学的王亚军老师以《童年逆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认知能力的长期影响研究——基于CFPS十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为题,探究了童年逆境对新生代农民工认知能力的影响机制、累积效应及群体异质性。他发现童年逆境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逆境种类数量与认知能力下降幅度呈正相关。同时,童年时期因逆境形成的认知发展阻滞具有长期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建议构建针对留守与贫困的精准支持体系、实施针对逆境累积效应的早期多维干预等。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彭锐城博士以《社会风险视域下留守儿童成年后社会态度研究》为题,从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公平感两个维度考察了早年留守经历与留守儿童成年后社会态度的关系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早年留守经历会显著降低留守儿童成年后的社会信任感和社会公平感水平,且这种影响效果会随早年留守时长的增加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早年留守经历通过降低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健康水平和职业发展水平对其社会态度产生不利影响。

来自山东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金道鑫分享了《户籍改革下的“高考移民”——基于高考升学机会的考察》的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对人口流动方向的影响,并首次实证揭示了高考升学机会在劳动力迁移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户籍改革后,高考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显著增加,而低录取率地区人口反而外流。进一步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高升学率地区的长期居留意愿显著提升,而家乡的高升学率则会抑制他们的居留意愿。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亓心茹博士分享了《家校协同视角下父母外出与留守儿童儿童问题行为》的报告,她的研究首次构建家校协同框架,系统解析父母外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及学校环境的调节作用。基于某省2019年学生健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父母外出务工显著提高儿童在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和规则遵守维度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但积极的学校环境能有效缓解这一消极影响,其中教师支持与同伴关系发挥关键缓冲作用。

640 (4).png640 (5).png

在评议阶段,陈媛媛教授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写作范式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建议文章内容的分析要更加细致全面。邢春冰教授从选题视角、研究设计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对上述报告进行专业点评。

论坛第三阶段于7月11日上午8点30分至10点30分举办,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广帅副教授主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5位学者先后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刘宏教授进行点评。

640 (6).png

640 (7).png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郝壮教授分享了《祖辈身份对中国人心理健康和医疗保健利用的影响》的报告,他的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四轮数据,并采用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法,发现在中国,成为祖父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自评健康状况产生了不利影响。成为祖父母还会增加老年人的门诊就医次数和自付门诊费用。祖母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较为脆弱的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负面健康影响和医疗费用增加的影响。

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立龙教授分享了《长期护理保险与失能老年人照护》的报告,他的研究基于全国城乡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调研数据,通过构建家庭照护决策模型,并利用RD-DD(断点回归-双差分)法评估了长期护理保险对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护险显著提高了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有人照护”的可能性,促进了失能老年人照护方式从“以家庭照护为主”向“以社会化照护为主”模式的转变。尤其对于女性、不在婚、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影响更大。

来自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杨丹博士分享了《经济增速放缓对公共部门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她的研究基于2010至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六期微观数据,结合省级GDP与出口增速等宏观指标,实证考察了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公共部门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并引入出口增速作为工具变量以缓解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公共部门职员的抑郁水平平均上升1.105个标准差,心理健康显著恶化。

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杨洋博士分享了《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何以影响居民膳食健康?》的报告,她的研究基于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1986年《义务教育法》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对居民膳食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政策实施有助于提升居民膳食健康水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可以通过改善经济收入、提高健康意识与拓展社交网络进而提升居民膳食健康水平。

来自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刘丰睿博士后分享了《中国老年人再就业与志愿服务参与》的报告,他的研究基于2018和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综合运用Logit模型和PSM倾向得分匹配法,系统考察了老年人再就业对其志愿服务参与的动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老年人再就业能显著促进其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老年人的再就业工作频率对志愿服务参与频率的作用呈先增后减的倒“U”形曲线特征;且相较于全职职业,自由职业类型更有助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

图片1.png

在论文评审环节,专家们对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刘宏教授着重考察了论文的研究架构、方法选用和学术规范等方面,特别指出需要深化数据解读和扩展论证维度。石智雷教授对学者们研究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研究方法和变量设置等细节方面为学者们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程广帅副教授则从选题创新性、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等角度,提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图片2.png

会议最后,参会人员对数字时代生育、养老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