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对分布进行局部估计的聚束-DID方法 ——最低工资对低收入职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22 发布者:孙晨

推文作者: 中南财经政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Haokun Pang
原文信息: THE EFFECT OF MINIMUM WAGES ON LOW-WAGEJOBS ,Cengiz, D ; Dube, A ; Lindner, A ; Zipperer, B,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 2019 Aug, Vol.134(3),pp.1405-1454

一、引言与背景

最低工资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最低工资的变化往往会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就业情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工资的确定(wage determination),岗位的创造(job creation),岗位的消灭(job destruction),以及劳动者的福利(welfare)。在近三十年来,大量的文献都使用了宏中观面板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政策对总体就业情况(overall employment)的影响。

但实际上,最低工资的影响是局部(local)的。高收入的职业很难受到最低工资政策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收入岗位并不在最低工资政策的事件窗口(event window)内。因此,传统的DID策略可能并不适合用于评估最低工资政策。而对于低收入职业而言,最低工资政策的影响则是显著的。因为低收入群体在工资讨论(wage negotiation)中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较低,大量雇主会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令工资稍微高于最低工资线,导致就业率的分布在最低工资附近产生了显著的聚束(bunching)。如图1,蓝色实线为就业率的实际分布,低于MW的工作在政策压力下会转移至MW右侧,导致大量的excess jobs聚集于最低工资MW的右侧,就业率的分布在最低工资线附近出现a bite和an bunch。?a是最低工资政策导致的岗位减少数,?b是岗位增加数,因此?a+?b则是总体就业率的变化。当岗位离最低工资线越近时,岗位的调整成本(adjustment cost)就会越低,聚束效应也就会越明显。 W1.png

文章使用了1979-2016年度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了一种较新的分布估计方法(distributional approach)——Bunching DID,估计了美国最低工资变化对低收入工作的局部影响,以及就业对最低工资的弹性。作者首先对模型进行基准分析和异质性研究;然后通过控制时间固定效应以及交互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再对138个最低工资政策进行event-by-event study。作者得出了至少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最低工资的提高会导致就业率分布出现聚束现象;第二、最低工资的提高对总体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三、随着调整成本的提高,最低工资引发的聚束现象有所减弱。

二、数据及实证策略

在实证策略上,本文首先将每一个州每年的工资分布按0.25$划分为多个收入小区间(wage bin),然后分别计算各个收入区间中的就业率,在wage bin层面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W2.png W3.png

可见,在这一估计中,实验组是MW附近的收入区间(wage bins distributed around MW),对照组则是不在MW附近的收入区间,而时间趋势被双重差分法net out。另外,由于模型将整个employment distribution拆分成了多个收入区间,因此最低工资提高对各个收入区间的作用都能被分别估计出来。若k∈[0,w ?-MW],则估计的便是MW政策带来的jobs bite,如图1的 W4.png

?b??;若图片,则图片估计的便是jobs bunch,如图1的?a??。如果对图片进行加总,得出来的估计量则是政策的总效应。当估计出?a、?b后,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计算出总体就业情况对最低工资变化的弹性 W5.png

三、实证结果

基准回归结果如图3(左)所示,可见在MW附近存在明显的bite和bunch,而在第4个wage bin后,MW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作者估计出了就业对最低工资的弹性为0.024(std.err=0.025),该统计量并不显著,说明最低工资会对就业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显著性。同时,作者还汇报了聚束效应的时间变化(evolution)。如图3(右),蓝线表示bunching effect,红线表示bite effect,可见两种效应在MW政策冲击后的四年内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方面,作者在bin-state fix effect和bin-period fix effect的基础上逐步的加入bin-state linear trends、bin-state quadratic trends、bin-division-period trends以及state fix effect 和year fix effect,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依旧稳健。 W6.png

W7.png

在异质性分析上,作者分别按照人口特征和行业特征来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发现,低教育群体的missing jobs effect要大于高受教育群体,这表明最低工资政策可能对低受教育群体的负面影响更大;作者还发现,除了黑人和西班牙裔群体之外,其他群体的excess job要大于missing job。作者还计算了各群体受到最低工资政策影响的概率,并按该概率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受最低工资政策影响可能性大的职业更容易被取代(these jobs have considerably larger bite),相反,不容易受到最低工资影响的岗位的missing job effect较小。而在行业分组回归中,作者发现餐营业的missing job effect更大,而最低工资对建造业的影响则不显著。除此之外,作者还分别探究了最低工资对新设岗位和存续岗位的影响。如图4,存续岗位受到最低工资的影响较大,影响时间也更为持久。 W8.png

在进一步研究上,作者对样本年度的138个冲击进行了event by event study,然后将估计结 W9.png

cost越高(Lee 1999; Dube 2014; Autor, Manning, and Smith 2016; Manning 2016),则最低工资政策对就业的影响也会越弱。图5报告了非参数回归的结果,结果与理论一致,随着Kaitz Index的增加,excess jobs和missing jobs都显著增加。但是总体的就业率同样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W10.png

本文的基本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并不会显著降低总体的就业率,但是这一结果与大量使用two-way fixed effect regression的传统文献有较大出入,作者在最后使用传统的two-way fixed effect regression重新估计了模型,阐述了分布估计方法(distributional approach)的优势与正确性。文章再次将收入划分为多个1$的小区间,然后对各个区间进行two-way fixed effect regression,并对估计系数和区间作图(如图6),可见系数在[5$,8$]的区间内高度负显著,在[9$,11$]的区间内正显著,两者的作用几乎相互抵消。然而在大于15$的收入区间内,TWFW估计量大多显著为负,这拉低了最低工资对就业的总效应。图6的紫色虚线描述了各局部效应加总的总体效应,可见在15$的收入区间后,总效应开始显著为负。作者认为这种TWFE方法并不能准确刻画MW的影响,文章指出,大于15$的wage bin并不是MW的事件窗口(event window),这种upper tail employment change来自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因此基于TWFE的全局估计是失效的。

四、结论

该文使用了一种较新的distributional approach(bunching-DID)估计了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作者发现,在event window中,最低工资对就业有显著的聚束效应,令就业率在最低工资线附近出现bite and bunch现象;而最低工资政策导致的missing jobs和excess jobs几乎相互抵消,令就业率对最低工资的弹性不显著;另外,作者还论证了随着调整成本的提高,最低工资的聚束效应有所减弱。

推荐理由:

(1)本文使用了bunching-DID的实证策略,这种distributional approach巧妙地选择了政策评估的处理组和对照组,有效地将effects from outside-event-windows去除,得出政策的local effect。

(2)这种方法能方便地计算出相关的弹性系数,是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之间的桥梁,回归得出的弹性系数能用于校准理论模型,或计算社会福利。

(3)在这种实证策略中,处理组是在整体分布中挑选出的某一事件窗口,也就是说同一分布中既包含处理组也包含对照组,因此distributional approach在处理一刀切政策中有较大优势。我们可以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这种DID策略:在事件窗口中的样本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设为处理组;而不在事件窗口中的样本受政策影响较小,设为对照组。

(4)在理论层面,该文得出了与传统文献不同的结论,最低工资政策对社会的总体就业率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最低工资的变化会令厂商对工资和岗位作出内部的调整,导致就业率的分布发生变化。

(5)缺陷:平行趋势难以检验;该方法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