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希贤论坛第二十一、二十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11-05 发布者:盛倩

  2021年11月4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财政税务学院共同主办的“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希贤论坛”第二十一、二十二期在文沁楼119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李钊博士、厦门大学张云博士分别作为第二十一、二十二期希贤论坛的主讲嘉宾,应邀分别作了"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Local Vulnerability and Enforcement——Evidence from China"、“数字智能化、双循环与收入差距”的主题演讲。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副主任孙群力教授主持,基地执行副主任鲁元平教授,以及基地全体研究员等师生十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节能减排一直是个热议的社会话题,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政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政策是否发挥出了节能减排的作用?统一性的环境治理政策对各地方政府的冲击又是否存在差异性?针对这些问题,李钊博士对环境治理政策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探寻了全国性环境治理政策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冲击以及由于这种冲击所导致的地方政府政策实施的抑制性。李钊博士基于企业层面的国家税务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的污染排放数据,以2013年发布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SELAP)》政策为蓝本,进行了准自然实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政策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和持久的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对重点污染企业经济依赖度越大的地区,政策的冲击性越大,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意愿越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近年来,数字经济迅猛发展,逐渐成为重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社会治理结构,推动经济与社会治理形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此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张云博士从双重宏观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张云博士通过选用CEADs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等数据,探寻了数字智能化、双循环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在双循环背景下,数字智能化降低了“地区-行业-往来地区”间相对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且在不同经济结构、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下具有明显差异性。

  李钊博士与张云博士的精彩演讲,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兴趣与共鸣,大家就数据选取、控制变量、工具变量、稳健性检验等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本期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