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第三届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暨“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制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12-01 发布者:孙晨

2019年11月30日,第三届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暨“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制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张克中院长隆重介绍了莅临会议的各位学者,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1.jpg

会议首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致欢迎辞。邹校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主办方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我校财政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邹校长指出,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成为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引擎和关键,解决收入如分配问题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七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吹响了“中国之治”再出发的号角,财税学者应响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深入研究“中国之治”的时代命题。邹校长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在此次学术会议上就收入分配领域的热点难点和基础性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jpg 3.jpg

《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研究员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任杨新铭研究员分别在致辞中介绍了收入分配研究中心和此次研讨会的由来和历史,强调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他们认为从财政学角度切入研究收入分配是一大特色。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升格为基本经济制度,这对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收入分配不仅是经济学问题,更是政治政策的问题,与所有制、国家制度不可分割。

4.jp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群力教授介绍了“2019年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调查报告”。他从样本及调查报告构成、中国家庭收入、家庭财富和多维度不平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他指出,我们不仅需要研究收入、财富和消费等单一维度的不平等,更需要研究多维不平等,并将公共支出、税收负担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构建多维不平等指标,综合测量我国城乡、区域、行业及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指数。 主题演讲阶段,由《经济研究》编辑部谢谦博士主持。

5.jpg

首先,《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刘霞辉研究员发表了主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的主旨演讲,从财税问题、金融问题、产业政策发展等方面就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刘霞辉研究员认为,网络经济和数字技术对经济各个方面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影响,使得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产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格局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些不同势必会引起人的行为、企业形态和政府行为发生变化。

6.jpg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研究员以“收入分配是如何成为财政问题的”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杨志勇研究员从财政学史中的收入分配、中国财政学中的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转变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从《国富论》、《政治经济学概论》等经典财政理论书籍出发,讲解了早期财政的形成和主要思想,继而从我国财政学的发展讲解了中国的收入分配研究情况。最后,他指出,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推动了财政制度设计和财政政策选择。

7.jp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财税学系主任毛捷教授就“新时代地方财政治理现代化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报告。他从债务风险和财政治理入手,首先介绍了我国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继而讲解了调研概况及调研对象的选取。毛捷教授强调了非正式制度约束下的“挤偏门”效应、支出责任和间接金融分权与举债冲动粘性、通过“开正门”规范间接金融分权,并从以土地管理规范化推动财政治理现代化提出治理策略。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主任杨新铭研究员以“理解收入分配变化的长期趋势”为主题,从经济过程和政治过程两方面详细阐述了收入分配变化的长期趋势。杨研究员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要从长期来把握,否则很难判断其发展规律性,决定收入分配的不仅包括经济因素,更多的是政治过程。政治过程与人们对经济耐性有很大关系,要重视经济景气周期的突发性和经济衰退周期的持续时间。

8.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研究员做了主题为“市场经济的冲击与财政制度的力量”的学术报告。收入不均等是社会重大问题,财税政策一般被作为缓解收入不均等的主要手段。汪德华研究员采用人均财力基尼系数等指标,描绘了新中国70年来县级财力均等状况演变的典型事实,最终得出结论。收入维度的基尼系数波动较大,改革开放之后总体高于计划经济时期;支出维度的基尼系数则相对较低。

9.jpg

最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解垩教授发表了题为“个人所得税、高收入不平等与代内收入流动性”的主题演讲。解教授认为,具有累进性质的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能力非常弱,社保缴费中的公积金呈现出累进特征,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呈现累退特征,社保缴费的再分配功能也较为低微。除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在优化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外,研究如何发挥社保缴费在再分配功能方面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改善社会各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应该是收入分配政策的核心,这应该增加全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减轻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居民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均等。

10.jpg

下午的学术研讨会共有A、B两个单元论坛,各自围绕四个主题展开。A单元论坛各分会场的主题分别是: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税收政策与收入分配;健康、教育与养老问题;贫困问题。B单元论坛各分会场的主题分别是:机会不平等与代际流动;财政理论与收入分配;互联网与收入分配;金融与收入分配。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积极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讨论。

11.jpg

时值2020年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推进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的相关理论、制度、指标测算、模式、政策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促进现代财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