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以来,通过财政部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的合作,脱贫致富的故事已经发生在全国400多万个家庭中。然而,在IFAD中国项目的实践中,无论是政策决策者、学术界研究人员,还是农业开发的实践者,都意识到中国农村、农民已不再满足于直接的资金支持或技术咨询服务,而对助农有了更高的期待,如通过金融服务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等。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对华国别战略机遇报告启动会”上,会议共同主办方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代表表示,中国与IFAD长期以来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新形势下,双方的合作将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中之一是合作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将更高,双方将在新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上更加突出创新性、示范性和复制性,通过不断提高项目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项目附加值,实现1加1远大于2的效果,为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发挥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同时,双方将在南南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通过知识分享、三方或多方投资合作等形式,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
财政是重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于1980年加入IFAD,截至目前,IFAD对中国28个农业和农村项目的投入达8.19亿美元,加上各级政府为这些项目动员的配套资金,项目总投资额已超过20亿美元。近年来,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深化,已经进入互利合作的新阶段。在刚结束的农发基金第十轮补充捐资中,中国承诺捐资6000万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捐资国,位列农发基金前十名捐资国之列。
事实上,在国内,财政支农的力度很大。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介绍,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同时还建立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行粮食(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2014年以来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等等。
IFAD中国项目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在中国,IFAD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和有效地推动,财政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共同融资项目中就可以看出,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可以成功使得创新在广泛的范围内推广。比如,在农村开展沼气生产时,财政补贴承担了初始费用,也就是说,农民使用沼气装置的成本仅是付出自己的劳动。
农村金融引关注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的金融需求,农户贷款、融资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现象并存。 国际农发基金政策与技术咨询部首席技术专家马蒂亚·格莱迪表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数量没有贷款的贫穷人口,许多农村家庭没有获得任何金融服务,而银行可能因为交易成本太高或存在风险而并不愿意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未来,在中国,农发基金将在农村金融领域开展很多尝试性的措施,如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农村获得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包括储蓄、贷款、保险、汇款等;支持由需求推动的农村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更具针对性,更好满足农村客户的需求;关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可持续性,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同全建议,在中国发展农村金融,不光可以考虑通过银行系统提供信贷支持,还应考虑通过一些私人部门。例如,像阿里巴巴这类电商,他们在将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进行销售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提供融资。同时,一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商,也开始关注农民,向其提供金融服务。这两种金融服务商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农发基金在中国推广农村金融服务时,可以将这两类也考虑进来。
徐小青表示,在中国,农村金融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改善监管与提升管理。当前,我国农村中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专业户等发展迅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旺盛。如何发展农村、特别是小农户间的合作金融,农发基金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大的作为空间。
据悉,“IFAD对华国别战略机遇报告”是中方同农发基金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将明确未来五年的合作战略,双方将共同动员有关资源围绕该报告确定的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正式报告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而在正式报告出台前,双方还将广泛地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