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启动收入分配改革,让劳动光荣成为主流意识
发布时间:2015-05-04 发布者:孙晨

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习近平表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同样是在劳动节前夕,人们一定记得去年习近平讲话中曾经一连用了四个“最”向劳动者致敬。从倡导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开始,到今年强调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其中贯穿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既要让社会充分感受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要让劳动者获得稳固的尊荣。

说到职业的尊荣,任何一个行业,其是否体面,能否赢得社会的尊重,恐怕都与该行业的收入水平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然而,正是因为无法摆脱这一问题,当人们不吝用最能让人动容的言辞献给劳动者的时候,在接受者那一面,却难免会如去年劳动节期间媒体评论所言,感到“欣慰、感动、辛酸和期待”交织的复杂情绪。

劳动者的这种复杂情绪缘于现实的激发。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劳动力的价值增长了20倍,而资本的增值是2000倍。因此,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一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6.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难通过劳动致富时,当人们耳闻目睹很多家长用“将来没出息只能去种田或打工”来教育孩童时,又有什么值得诧异?

一个让劳动者不断滋生挫败感的社会十分危险,它不仅无法稳定与和谐,而且一旦蔑视劳动和劳动者成为一种风气,投机和浮躁的心理必然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因此,当人们确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候,就没法回避如何提高劳动报酬从而使劳动者受到社会尊重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指出了改革的方向,那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下社会的一个共识是初次分配中的公正缺失已经暴露了不少弊端。这一共识的出现,显然由于对初次分配认识的深化。和以往流行的“初次分配重效率,二次分配重公正”的观念不同,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如果初次分配中公正原则被抛在一边,二次分配中虽然政府可以动用税收调节等武器,但公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格局也已积重难返。正是目睹初次分配公平性缺失所导致的现实,经济学家提出,“初次收入分配就应特别重视公平”。

一言以蔽之,如何提高劳动报酬从而使劳动者受到社会尊重,从经济的角度考察就是一个怎样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的问题。相关改革其实早已成为议题,但众所周知,却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为收入分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知易行难,另一方面,则因为收入分配格局一经形成极易固化。

改革现行收入分配格局,需要冲破利益固化藩篱,也需要法治。政府可以由易到难先做好两点,一是对那些非依市场而形成的群体的过高收入进行严格限制,二是通过法治的手段强化中低收入群体的合法权益,有了这样的权益保障,足可改变他们在资本面前的弱势地位,也才能够确保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应有份额不会被剥夺。

劳动力的价值一旦提升,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必如风行水上,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