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云坛回顾【第七期】| 李应博 创新与增长:架起时空桥梁
发布时间:2021-12-30 发布者:盛倩

  2021年12月24日,中午11:00-12:30,由教育部、科技部“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希贤“创新云论坛”第七期在线上如期举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应博教授为我们带来“创新与增长:架起时空桥梁”的讲座。本次论坛由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婧婧教授主持,共有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在线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一、研究缘起

  创新是否必然意味着增长?增长能否一定促进创新?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可有宏观经济学、结构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种视角的理解与阐释。从经济史观看,经济增长是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存在波动性:创新是过程累积和要素组合函数,存在滞后性和溢出性。从空间效应看,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或具有空间异质性。因此,研究创新与增长的时空关联性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上图显示:全球总体研发、商业研发和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同向波动趋势。这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建立创新和增长的关联性?

  近些年来创新研究脉络变化呈现两条“赛道”:从微观视角看,包括知识发现、技术发明与企业创新;从宏观视角看,包括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创新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但也会有批判性的研究。比如有学者提出,创新的知识错配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刚性和生产率下降,创新驱动型增长可能造成不平等和收入分配问题。创新研究脉络变化的三个场域:1.产业视角:如组织与空间视角;2.国家视角:如金融创新与发展优势;3.全球视角:创新合作。

  我们想做什么的理论探索?创新是否必然意味着增长?增长能否一定促进创新?经济增长是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存在波动性;创新是过程累积和要素组合函数,存在滞后性和溢出性。从空间效应看,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或具有空间异质性。那么,研究创新与增长的时空性在不同的实证场景中是否有其独特性?

  为回答上述问题,李应博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她和研究团队近期发表在《Technovation》上的一篇文章:Connecting emerging industr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Linkages, effect and paradigm in China

二、研究背景

  2005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RIS的形成应以区域技术的杠杆化和产业化为重点。201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中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种类型的新兴产业,要求各省级政府抓紧制定实施措施,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支柱产业。因此,发展RISs成为中国各省培育新兴产业的一个可行的起点。虽然已有研究文献验证RIS对新兴产业的影响,但准确论证RIS如何以多元化机制影响不同类型的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对区域决策者制定支持不同新兴产业的具体政策计划也有意义。

  为有效落实《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重要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其中包括七大新兴产业中的139种主要产品和服务。本文遵循国家发改委的SEI分类,包括节能环保(ECEP)、生物医药(BM)、新能源(NE)、新材料(NM)、新能源汽车(NV)、高端装备(HE)和新一代IT (NIT)。事实上,SEI已经成为中国省份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自2010年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方面成绩斐然。上图显示了中国大陆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

三、文献综述

  (一)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RIS)侧重于公共和私营部门的行动者和机构的本地化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产生、导入、修改和传播新技术(Cantwell和Iammarino, 2003;Rehfeld and Terstriep, 2019)。区域的定义可以不同,从城市到具有行政权力或社会经济联系的超国家领土(Rehfeld和Terstriep, 2019)。我们将区域创新系统(RIS)视为一个创新行为体组成的有机系统,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和创新产出被设定在一个行政权力单元内范围内(CASTD, 2015)。

  (二)产业增长:定义和度量维度

  产业增长的复杂性在经济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近年来,经济增长、社会和环境改善以及创新产出已被视为产业增长的主要方面(Li et al.,2018;Li et al.,2018;恩格尔和德尔-帕拉西奥,2011年;Zhang et al.,2020;Li等人,2006;Gebauer等人,2012)。产业绩效用于衡量产业增长,是多维度的 (Cooke, 1992)。我们将从产业规模、产业盈利能力和产业潜力三个方面来评价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

四、概念框架

  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提供了一个将RISs与产业增长联系起来的经验有用的概念框架。资源依赖理论(RDT)假设组织间的互动关注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社会背景(Pfeffer和Salancik, 1978)。资源依赖和参与者互动为RISs和新兴产业创造了联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RIS也可能无法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RISs能否有效地影响工业增长仍然是重要的研究问题,特别是从区域和行业的角度来看。Pavitt提出企业层面的工业创新有三种模式:供给主导型、生产密集型和科学基础型(Pavitt, 1982)。Castellacci(2009)研究了Pavitt的部门创新模式的跨国差异,发现由于国家创新系统不同,不同国家在各种技术轨迹上存在巨大差异。本文的分析还表明,每个新兴产业都通过不同的影响路径受到RIS的影响。根据这一逻辑,本文扩展了帕维特的分类,并定义了中国新兴产业的创新范式。

  我们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理论分析框架。RIS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院,2015)和《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报告》(竞争力委员会,2004)的重点。为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采用了工业总销售额(按行业)、企业平均销售额和企业平均销售额三个指标。

五、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我们采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RIS对新兴产业的短期影响。采用熵权法(EWM)来确定变量的权重。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方法来避免或缓解异方差问题。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数据稳定,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产业增长与RIS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基于实证结果,我们总结了RIS对新兴产业增长的影响,参见表6。5个新兴产业明显呈现出研发型特征。其中,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以研发为主。新材料产业是研发为主和供应商为主的混合模式。生物医药产业结合了供应商主导与研发为主的特点。节能环保将生产集约化特点融入研发型结构。还必须指出,影响工业增长的信息系统因素各不相同,无论是在不同行业之间,还是在短期和长期之间。本文将中国SEI的四种创新范式进行了分类。这四种范式分别是价值链驱动型、人力资本驱动型、产业升级驱动型和研发资本驱动型。参见图3。

六、结论和政策含义

  该项研究的政策含义主要体现在:

  1)更为优良的区域创新体系制度设计,包括高质量、运转良好的区域市场和区域ICT环境以及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于新兴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产业发展跨过萌芽期阶段之后的发展更加具有长期效应;

  2)区域政府部门应致力于提供充足和多样化的区域教育资源,包括增加新兴产业的职业培训以此作为激励人们在新兴行业工作的有效途径;

  3)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解决分散的区域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要素市场问题,以缓解技术转移的空间极化效应和跨区域资源配置;

  4)各级政府间应建立协调型的信任机制,以增强地区间公共服务配的公平性并缩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包括可负担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安全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

  我们的研究可以对 RISs影响传统产业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未来,评估不同类型产业的RIS相关政策对产业增长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研究。

  本次讲座中,李应博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一些研究心得,一是要深入分析文献;二是要学会用模型支撑起整篇文章;三是将文章写的更具实践性和朴实性。

  李应博教授娓娓道来,分享了她的时空观以及做研究的思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名学者的温度。在讲座中,李应博教授提出了她的希冀,中国学者要把中国发展经验、模式向全世界传递,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上形成我们自己的声音,形成中国学者的阵地,在国际上形成最为本质的竞争力。这既是每位学者应该思考的路径,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本次讲座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