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基地主任杨灿明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笔谈文章
发布时间:2022-06-05 发布者:盛倩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2022年5月17日管理世界杂志社组织召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研讨会(笔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杨灿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的笔谈文章,全文如下:

杨校长 - 副本.png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

杨灿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10年的经济社会实践,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大量经验,最终形成了中国话语、提出了中国方案、总结了中国模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如何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则是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议题。财政是连接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重要纽带,中国财政学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形成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将从4个维度的重要使命来阐述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的意义与主要任务,进而为促进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历史维度:继往开来,汲取财政精神力量

数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与财政息息相关,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的使命之一就是要重拾历史记忆,梳理中国几千年来的财政实践、财政制度变迁以及财政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指导新时代中国的财政实践,构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20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财政学学科理论体系,包括教材,但历经几千年的财政实践,涌现出以商鞅、王安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财政思想家,产生了丰富的财政思想与理论学说,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历史财富,更是世界人民的宝贵历史财富。20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当时中国财政学主要是引进英美财政学体系。然而,英美财政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财政学体系,而解放前的中国并非简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因而英美财政学的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践不相匹配。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财政学则经历了从英美引进,再从苏联引进,再从英美引进的历史变迁。与此同时,中国财政学开始出现自主独立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但与中国历史、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中国财政学学科体系尚未得以构建。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必须重拾历史,继往开来,找到中国财政发展最初的根,唤醒中国财政改革发展远古的记忆,形成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实践相适配的学科体系,为中国财政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理论指导。

(二)空间维度:放眼全球,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传统财政学以国家或地区为研究范围,难以应对全球化浪潮下人类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所讨论的财政实践和财政理论问题不能仅局限于中国内部,还要将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考虑进来。因此,从空间维度来讲,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要秉持大国财政的理念,要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保障和依托,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站位。这也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有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只关注某一个国家,而是成立了共产国际,包括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共产党自成立伊始最为响亮的口号。所以,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共产党宣言》所展示的宗旨与理想信念。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着大国的使命担当和应尽的全球义务。在学术研究上,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需要拓展空间范围,将全球公共物品、全球不平等、全球税收、国际税收竞争与合作等内容融入研究框架,充分考量全球治理问题。在财政实践上,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需要在全球公共物品融资、全球财政合作以及财政风险管理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有效的政策指引。

(三)价值维度:坚定初心,建设人民的财政

 虽然在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财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几千年的财政,主要是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解放前的中华民国时期,财政则主要是服务于封建买办和官僚资本的利益。自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缔造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新中国的财政是人民的财政,是为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服务的财政。财政的演进过程映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中国的财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的财政是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财政实践中的直接体现,彰显了财政的人民主体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是新时代中国财政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开启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中国特色财政学必须始终坚守的根本原则。面向未来,中国财政学必须自觉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完善学科体系,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现实联系,提升指导效力,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目标维度:人才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其自身需要不断积累知识和完善理论体系,但另一重要使命则是传播知识并培养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不仅需要构建中国特色财政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而且还要充分地与2035年需要实现的目标、2050年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更长远的目标进行对接,指导财政如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去完成它的使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上述目标要依靠财政领域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与持续更新。因此,中国特色财政学还肩负着艰巨而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国财政学要坚持为党育人的观念,在实现中国梦这场历史接力赛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的财政研究人员和财政实践工作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综上所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吸收并借鉴西方财政学合理成分,与中国国情充分结合,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是当代财政研究者和财政实际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需具备更长远的历史视野,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前的财政历程,充分吸收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和国家治理论等学说观点,形成逻辑自洽,且与中国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制度和中国财政实践相适配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需具备更广阔的空间范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大国财政建设需突破传统财政学中的地域限制,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保障和依托。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需具备更崇高的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相比英美代表资产阶级的财政学学科体系,中国财政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人民,其目的也是服务于人民。新时代中国特色财政学学科体系需具备更远大的目标,助力建设优秀的财政研究和财政实践人才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