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一|杨灿明:促进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5-10-28 发布者:孙晨

image.png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党委副书记 杨灿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发展路径更加明确,我国科技发展正由战略构建期迈向战略实施期。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今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特征。

一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则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发展的定位已经从“战略支撑”走向“引领”,发展层次上由“自立自强”转变为“高水平自立自强”,都意味着其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体现了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理念,不是着眼于一般的科技创新,而是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要加强0到1的创新,特别是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也不是停留在具体创新的层面,而是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升综合国力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科技、产业、生产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公报》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表述置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后,凸显其战略引领地位和深度融合趋势。科技发展服务于现代产业发展的逻辑愈加清晰,这既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主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和产业链布局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进而通过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逐步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并扩展为全面领先优势,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国家才具有发展主动权才能增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培育内部经济增长动力。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及“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都意味着培育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这也呼应了我国四个发展优势中的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人才发展是推动科技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助力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方式。2023年,我国学者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三本科技期刊发文量为395篇,占比为6.69%,世界排名从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然而,据国家自科基金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学科实际从事原创研究的人员比例均值为16.3%低于理想值24.4%,意味着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大潜力。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解决基础和底层技术问题,是夯实科技发展进而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