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智雷.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抢抓产业转移契机[N]. 中国人口报,2013-02-25(003).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经济体制、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存在着高、中、低的梯度差,客观上存在着产业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以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需要向内陆欠发达地区梯次纵深转移。中西部省份面临的问题是,谁能通过自身制度、资源的调整,抓住这次产业转移的契机,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东部产业转移以劳动力流动为先机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 2 度,基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产业转移的延续性,我国经济内部的“雁行模式”事实上已经全面铺开。“雁行模式”是指一国之内发达地区不断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其实质是梯形产业转移和一种升级模式。在东部发达地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内陆地区也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契机,顺应产业梯度推进规律,以要素成本优势、投资吸引、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推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产品行业为特征的“雁行模式”产业转移。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区域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对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影响。从部们来看,区域间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增加落后地区的就业能力,从而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本地就业,即由产业转移带来的本地就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本地就业相对应;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本身的演变,即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扩张、农业不断被改造,也导致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以及劳动力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
东部地区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往欠发达地区转移,现有的产业布局将会被打破。转移企业为了在转入地能够快速步入正轨并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仍然需要原有企业的一些高、中、基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可能会选择跟随企业转移到新的产业园区,其他一部分员工会选择重新就业,也有可能回乡创业。另外,产业转移给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发展机会。中西部地区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本地工业化进程,必定要顺应国内产业转移趋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转移以及由此推动的内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西部的劳动力需求会持续扩张,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引力。这部分劳动力一部分来自于从东部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但是,大多数还是来自本地或其他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当东部地区在实施产业转移战略时,伴随着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必然是大量劳动力的流动。
中西部地区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以劳动力迁移为先导。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有现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户籍制度为根本的城乡隔离制度的存在,使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一方面,一些城市为了解决本地人员的就业问题,制定各种规则条件限制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受到阻滞。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中国的乡一城人口迁移模式多以临时性迁移为主。劳动力长期往返式异地流动,使其难以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例如无法在工作地享受应有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随父母流动的子女,也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权利等。然而劳动力是一国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要素,要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而自由地流动。因此,为了解决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深化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改变原有的户籍制度。建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消除转移劳动力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使其在求职、工作、劳动报酬方面与劳动力要素市场上的其他市场主体取得相等的地位,以促进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
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产业转移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既有东部地区通过拓展产业腹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结构优化的现实背景,也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方面要求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技术工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然而,东中西部产业巨大的梯度差距,导致所需劳动力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劳动力供给结构调整的长期性特点,这就使中西部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东部转移产业的需求。另外中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或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多年来大量流向东部发达区域寻求发展空间,使中西部人力资本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合格劳动力的短缺成为阻碍中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瓶颈之一。中西部地区为了快速有效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就迫切需要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有利于促进人才市场的形成,而成熟的人才市场可利用价格杠杆自发调节劳动力的分布,使其需求与供给大体保持平衡,即当一个地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时,劳动力的价格就会提高。劳动者可以自由择业、自由流动,用工单位能自主用工,面向城镇和农村同等配置人力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入,充分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真正的统一的劳动力人才市场固有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可以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与相关产业配套的高素质劳动力,为转移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条件。户籍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解决人口的迁移问题,通过政策调整和各个发展阶段,最终实现在我国的迁移自由和居住自由。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传统户籍制度的不适应也表现出时间上滞后的特点。同时,由于我国具体的国情决定了户籍制度的改革难以一步到位,改革政策的制定主要是落户条件也必须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由高到低逐步放宽。因此,在今后无论是全国性户籍制度改革还是地区性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条件将进一步放宽,迁移门槛将进一步降低。
合理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从全国范围看,自 2001 年国家决定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来,以合法固定住房和稳定职业或经济来源为落户准入条件,取消传统计划指标管理的改革举措已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一方面事实上取消了“农转非”的传统户籍迁移政策,开启了农民进入城镇的大门;另一方面,也为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作了铺垫。因此,在当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已基本到位的前提下,适时适度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户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推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政策改革,强化户籍管理基础性的登记管理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承载着许多附加的社会功能,多个部门把其行政管理职能附加在户籍制度上,把户口作为其推行本部门政策的前置条件。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要与其他相关政策改革相统一。首先,改革间接阻碍入口向城镇迁移的城镇配套政策,包括改革城市就业政策;改善办学体制;改革住房政策;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改革间接阻碍城市化性质人口迁移的农村配套政策,健全土地使用的实权承包和流转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