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30    作者/来源: 发布者:龙瑶

        在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作为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协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在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产业转移作为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协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必然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产生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基于宏观统计年鉴数据和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流动人口就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并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

        表1数据显示,2006年之前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与全国一致,2006年后全国范围内第二产业比例逐渐降低,湖北省第二产业依然保持着较快增长。湖北省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0.3个百分点的差距,到2012年第二产业占比高出第三产业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3.1 :50.1 :36.8 调整为 12.8 :50.3 :36.9。同时,2012年湖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全国高5个百分点。

表1 全国及湖北三次产业比例(%)

 

1.png

        湖北省第二产业有如此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历史的工业积累。另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逐渐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向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原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中部和西部地区。作为中部腹地的湖北省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市场辐射能力较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阵地。同时,湖北省紧紧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全省经济长足发展,逐渐形成湖北省所特有的产业转移特点,这也使得第二产业的发展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表2 湖北省利用省外资金简况

 

2.png

        2012年,全省引进省外资金新项目2557个,实际到资5040亿元人民币。新项目来源地前5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639个)、浙江(322个)、北京(243个)、江苏(230个)、福建(213个)。这五个沿海省市共投资项目1647个,占全省引进省外投资项目总数的64%,沿海地区成为湖北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来源地。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到资前5位的市分别是武汉市(883.75亿元)、襄阳市(658.71亿元)、宜昌市(617.27亿元)孝感市(569.5亿元)、和荆州市(393.35亿元)。

        湖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依旧是以第二产业仍为主体,其中又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使用省外资金的增幅较大,主要以房地产业、金融业为主;而第一产业使用省外资金同比下降。

二、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特征分析

(一)流动人口就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2013年,湖北省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在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0.8%、18.1%和81.1%。流动人口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在第二产业就业相比2012年比重有所上升,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有所下降。

表3  2010-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分行业情况(%)

3.png

        从2010-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分行业情况看,流动人口就业在第一产业比重虽然在2012、2013年有所增长,但仅占1%以下;而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比重则很大,2013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达到15%和68%;在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员主要是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2010年至2013年从事制造业人数分别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73 %、64%、56%、50%,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建筑业从业人员则逐年上升;在第三产业中,以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中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而诸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员则很少 (表3)。可见,外来流动人口就业的行业特点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而在第二产业就业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的又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二)流动人口80%以上劳动力从事商业服务和生产运输工作

        从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看,流动人口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职业。2013年这两项合计比重达到86.8%,相比2011年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员比重增加了3.9%,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的人员变化不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办事人员等所占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表4  2011年-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分职业构成变化

 

4.png

        但如果将2011年和2013年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湖北省流动人口从事体力劳动人员所占的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5%;上升的人员主要增加在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分别上升了26.2%、9.3%;经商、个体工商者由2010年的71.15%下降到2013年的40.1%,下降了3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得益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的转移,湖北省第二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相关产业发展吸收了相关从业人员;同时,商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吸引力大量流动人口就业,商业服务业人员相比2010年增长了4倍。

(三)流动人口灵活就业的趋势逐渐增强

        湖北省流动人口主要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业,2013年二者比重分别为63.2%和20%,合计达到83.2%。从就业者身份看,以自营劳动者为主,比重达到了51.2%,其次是雇员比重为33.5%,雇主比重为9.1%。相比2010年,就业身份为雇员的上升了近10%,自营劳动者则下降了12.4%,家庭帮工也上升了近5%。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行业。

表5  2010年与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身份变化

 

5.png

        同时,近年来省内流动人口无固定职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增加(表4),从2011年的1.9%增加到2013年的4.2%。这些都说明了流动人口就业的灵活性逐渐增强。

三、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分析

        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就业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存在着矛盾,也存在一定的统一性。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劳动者人均收入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而这又内在地要求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因为粗放落后的产业不可能支撑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从而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将限制劳动就业的增长。

(一)湖北流动人口就业结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矛盾

        湖北省流动人口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就业结构,与湖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基本一致。但流动人口在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员主要是从事制造业;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中,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居民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中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而诸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员则很少。这种就业状况导致了湖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问题,即原有第二产业升级困难,给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阻碍。这一点在湖北省传统工业制造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同时,近年来我国产业升级的范围和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沿海发达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湖北省不能单一的承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要借产业转移的机会同时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要调整流动人口的就业结构,还要提升流动人口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

(二)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转移、结构调整所需的人才结构的矛盾

 图片1.png

图1  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文化构成

        根据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湖北省15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为:未上过学的占0.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3.1%,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4%(图1)。从中可以看出,湖北省流动人口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不多,比重很低;主要以高中和中专文化水平为主,其中以初中文化水平比重为主,占到64%。

表6  2010年和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对比(%)

 

6.png

        如果我们将2010年与2013年湖北省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做一比较的话,会发现2013年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2010年有明显的提高,虽然仍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已经有所下降;而具有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人口比重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又会促进产业转移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及优化,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明显。文化程度是反映一个群体人口质量和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标志之一。流动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湖北省的经济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湖北省流动人口就业行业数据来看(表3),流动人口80%以上都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个人和社会服务业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就业,也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渠道,应继续发展。此外,也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如期货、证券、外汇等要素市场服务业。近年来,虽然湖北省第三产业总量不断增加,但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却相对滞后。因此,湖北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的潜力非常大。

(二)成立公益性外来流动人口培训机构,提高已流入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失衡问题,包括三次产业间的变迁和各产业内部自身结构的升级所带来的劳动者不能适应新的行业和新的技术。从长远来看,提高就业人口素质是促进产业结构演进和提高劳动就业水平的根本途径。目前湖北省流动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2%,虽然有一半以上的从业人员具有一定技术能力,但与未来发展所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许多流动人员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当一部分人员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基本都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机械操作、机电维修等是需要专业培训的,而销售、产品推广、市场开发等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而这些工种,本地劳动力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一部分外来劳动力补充。但现在的企业招工是有选择的,无相关经验或知识的人员不招,使部分流动人口成为无业人员,对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湖北省相关部门应为外来流动人口开设公益性的培训班,并拓宽市场化的培训渠道,为他们提高技术能力提供场所与机会,这不仅对外来流动人口有益,更对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稳定有益。

(三)突出重点产业发展,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007年湖北省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食品五个重点行业的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大关,并一直保持至今。2010年湖北省电力、纺织两个行业的销售收入也超过的千亿元。2011年装备制造、建材两个行业销售收入进入千亿元行列。截止至2012年低湖北省这些重点行业销售收入都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同时,这些行业都是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工程公司,同时也要大力扶持中小型装备企业,促进其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两圈一带”背景下产业升级、人口增长、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通过“两圈一带”及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加大湖北省对传统产业升级的力度,拓展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改变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及流动范围,从而缓解湖北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人口增长与就业压力。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背景的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必需搞好长江经济带和两大经济圈的职能化分工,从而能够有序地推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减少劳动力过分集中所造成的社会压力。并通过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实现湖北省“两圈一带”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