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口红利的流失与对策建议──基于流入流出人口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2    作者/来源: 发布者:龙瑶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将迎来最佳人口红利期,并在该期间达到峰值,在这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下降趋势,总负担系数在连续多年的下降后出现拐点。因此,“十二五”期间抓住这一人口窗口机会,对于发展湖北经济、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显得尤为重要。湖北省虽然处在人口红利期但却没能将人口红利充分的转化成现有生产力,人口的跨省流出导致人口红利不能有效的在当地发挥作用。我们的研究并非要阻止劳动力流动,而是寻找怎样的政策能够更好地帮助湖北省利用劳动力流动。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2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下简称2012年监测数据)共获得户籍在湖北的流动人口有效样本8130个,现居地在省外属于湖北省流出人口5075人。流入湖北的共3986人,户籍在湖北以外地区,现居地为湖北省的931人,省内流动的3055人。 

一、湖北省人口外流总规模呈扩大趋势

2010年全国第六次普查时湖北省的总人口为5723万人,跨省净流出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3%,可见,湖北省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流失。

1.湖北省人口外流总规模大,且呈现扩大趋势。

从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不管是第五次人口普查还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北省的人口流出量都排在全国的前六位,占全国流出人口的比例分别为6.61%、6.86%。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流出湖北省的人口总数是280.52万,而到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数据增加为近589.98万,增加了一倍多。因此,不管是从占全国的比例来看还是从流出总量来看湖北省的人口流出规模都处于一个扩大的态势中。

表1                 全国各主要人口流出地人口流出量对比

 1.png

2.湖北省的流出人口数远高于流入人口数,且人口净流出量呈上升趋势。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流入湖北省的人数为60.97万,而流出人口为280.52万,净人口流出为219.54万,到了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组数据分别变化为101.36万、588.98万、487.62万,净人口流出从219.54万上升到487.62万,增加了123%。

表2                      湖北省人口流动情况对比

 2.png

表一、表二数据来源: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湖北省“人口红利”的流失

(一)流入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从数据分析来看,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的年龄主要集都中在21-50周岁之间。其中,流出人口中21-30周岁流出人数比例最大占到了样本量的35%以上,30周岁之后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而流入人口中,21-30周岁和35-45周岁这两个年龄段人数最为集中,流入人口年龄分布呈现出“M”型趋势。

 图片1.png

图 1  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从详细的流入、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中可以看出,流入人口中:21-30岁年龄阶段中,29、3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以上。而在37-45岁这一年龄段同样也是所占比例的高峰期。流出人口中:20-30岁年龄阶段,25岁的人数最多达到4.5%。而在40-50岁年龄阶段中,40岁的人数最多达到了3.4%。所以总体上流动人口以19-30岁的年龄段为主,35-45岁年龄段流入和流出人口差别较大。

从流入、流出年龄结构的对比不难看出,18-26岁这一年龄段流出的人口远远超过了流入的人口。说明了湖北年轻的劳动力大量的流向省外,以寻求发展。而在37-44岁这一年龄段,流入的人口又远远的超出了流出的人口。

在所有的迁移选择性中,在年龄方面的选择性最为普遍一般情况是,青年人有着较强的迁移倾向,所以一般迁移人口的年龄明显集中于15-35岁年龄区间内。究其原因从成本-收益角度看,青年人迁移的机会成本较小:他们大都还没有组成家庭, 因而有更大的自由性,他们在劳动的专门技能和工作、人际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均不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而其预期收益则最大,因为他们比年长者可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由此决定了迁移中的年龄高度集中特征。

(二)流入与流出人口的素质结构对比

人的素质是指由先天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一般来说,谈到人的素质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指人的技能、文化素质(本文主要考察文化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最主要的体现是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因此通过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湖北是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34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50.2384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67.6244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09.0961万人。

表 3 流入、流出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

3.png

1.总体上以初中为主

湖北省流动人口中,无论是流出还是流入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都是以初中文化为主。流入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65%,流出人口初中文化程度为52%。其次是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流入人口小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2.78%和11.82%。流出的分别占10.29%和17.46%。这种状况说明我国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不完善,很多初中、高中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再接受就业技能、技巧的教育和培训。

2.流出人口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虽然湖北省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上以初中文化为主。但是,流入、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差比较大,总体上省内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省外流入人口的素质。从各个教育程度的人数比例上来看, 省内流出人口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36 % ,而省外流入人口只有21 % ,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无论流入人口还是流出人口初中学历的人数扩大。二是湖北省不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发达地区还普及了高中和各种职业教育。湖北省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省,高校林立,教育资源丰富,培养出了许多高层次人才。这就造成了流入、流出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

3.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对其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人口迁移有着重要影响,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标志着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越强。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者的迁移机会与可能性要大大高于低文化程度者。湖北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流出人口文化素质要高于流入人口文化素质。

(三)流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结构对比

1. 从事工作所属的行业类型对比

 图片2.png

图2 流出、流入人口从事行业情况对比

注:因行业分类较多,许多行业占比过小,所以将一些相关行业合并一起以突显特性。其中采掘业建筑业行业包括:采掘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专业技术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行业和科教文卫行业;服务业包括:电煤水生产供应、社会服务和交通运输仓储通信行业。

 

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北省流出人口在外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到了流出人口的32.69%和21.59%。而省外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占到了流入人口的40%和23%。从事制造行业的流动人员中,流出人口比流入人口高了25个百分点,是流入的4倍以上。

舒尔茨的成本-收益理论将“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途径之一。个人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结果。既然迁移是一种投资行为,迁移者在做出迁移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迁移成本与迁移收益问题。迁移行为决策取决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是否大于迁移成本。

显然从计划经济阶段至今,湖北省工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工业总量居全国的位次逐年下移,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在中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也日渐减弱。随着工业发展速度的减缓,使得行业出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收入逐渐减少。这些剩余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沿海广州、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收入正是吸引人们迁移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人口从事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行业比例较高的原因是因为:湖北轻工业的发展和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使得湖北不仅成为了中部商品批发零售业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了中部地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这就为批发零售行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大量流动人口进入湖北从事批发零售行业,通过在湖北购进商品输向原住地或户籍地以赚取利润。流动人口的进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量,同时也会将流动人口来源地的一些文化习惯、餐饮习惯和生活习惯带入流入地,这也为餐饮住宿行业提供里一个平台,衍生了大量的餐饮住宿行业从业者。

在流入、流出的行业情况对比中,除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差距较大,从事专业技术行业的人员差距也较大。流出人口从事这类行业的人员达到了5%,而流入人口从事此行业的仅占到了1.7%,比流出人口低了3个百分点。高素质的人才流动机会更多,如果有机会能超越现在的生活环境及收入水平,必然会选择流动迁移。流出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流入人口,这表明湖北省可能面临着人力资本流失的局面,将不利于湖北省的规划发展。

2.从事工作职业类型对比

 图片3.png

图 3 流出、流入人口从事职业情况对比

   注:因职业分类较多,许多职业占比过小,所以将一些相关职业合并一起以突显特性。

 

流入人口从事的职业只要集中在商业人员以及服务性工作人员,分别占比为:44%、39%,两者占到了流入人口职业比重的83%。从事这两类职业的人员流入人口高于流出人口。在从事生产、运输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明显高于流入人口。流出人口中有33%的人员从事此类职业,而流入人口只有不到11%的,相差22个百分点,流出是流入的3倍。生产、运输是人数比例差距最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日益深入,湖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湖北失去了国家资金强有力的扶持且自身积累能力不足,而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家的资金倾斜。因此,相对于湖北而言,沿海地区就具备了资本上的比较优势。由于农村积淀下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湖北具有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突出。所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生产工作。同时也因为湖北本身的工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流入人口从事生产工作的并不多,流入人口还是主要以经商、餐饮为主。

从事专业技术职业的人员,流出人口占到了9%,流入人口仅占3%,同样也是相差了3倍,这也就验证了湖北省人力资源流失的状况确实存在。

3. 就业者在所从事职业中承担的具体角色

 图片4.png

图 4 流出、流入人口就业角色对比

现有研究发现, 与本地人主要通过正规机构介绍获得工作机会不同,流动人口最常依靠的是同乡、亲朋等原有社会网络的非正式就业渠道;就业单位以个体和私营为主;大部分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就业面狭窄,多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相关职业。

从图4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流入流出人口就业身份的巨大差异。省内流出人口主要以雇员身份为主,从事职业也是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多为被雇佣者。这些主要是农村剩余的廉价劳动力,转移向发达地区,这也就造成了湖北省农村“空巢”现象严重。湖北省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并没有与工业化得到同步发展,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倍显严峻和突出。

三、对策建议

湖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教育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流失,这一优势流向了省外。根据前文分析,我们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留住高学历人才是湖北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首先,应通过建立公益性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整合来缓解这一现状。其次,应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构建一批专业人才“凹地”和精英人才特区。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吴家山开发区及襄阳、宜昌、黄石、荆州等7个国家级开发区及孝感、葛店等省级开发区实行或推广类似光谷3551人才计划的吸才引智高端人才计划;加大通过优惠的财税、信贷等政策激励企业引进人才力度,加大对员工技能培训和扩大R&D等创新行为。

第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吸引人口流入和促进城市融合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当地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义务教育总体规划,扩大公办学校资源,加快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服务机制。其次,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建设规划;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租金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建设流动人口居住小区。

第三,推动市场化进程,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湖北省流出人口在私企工作的比例远高于流入湖北省人口的这一比例,这是导致湖北技术人才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与东部沿海相比湖北省的私企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因此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较小,因而可以通过制定减免投资税、增加投资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同时吸引外地客商以及外资来鄂投资,增加就业岗位来吸引人才。

第四,应充分利用在省会城市武汉的科教优势,吸纳已有人才留汉发展。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应充分的将这一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吸纳高素质人才留在武汉工作、创业,在制定相关政策(如:资金扶持、银行贷款、税收减免、审批手续、咨询培训等)时专门指定更为详细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方针。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