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5-28    作者/来源: 发布者:龙瑶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需要流动人口自主选择和政府提供服务两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我们从流动人口自主选择角度来分析,流动人口在最近一次患病后将会怎样选择就医机构?就医费用能否报销?何种途径报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中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主要被调查者为近一年出现患病或身体不适的流动人口,经筛选后共得到632个样本。本文试图从不同特征流动人口的角度来研究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

一、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现状

       1.流动人口患病后就医机构选择以城市医院为主

       流动人口患病后,选择在务工城市看病为主,比率达到72.8%。如表1数据表明,流动人口在最近一次患病后医疗机构的选择中,36.4%选择在社区卫生站或个人诊所就医,同样比率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综合医院就医,而选择回老家的比率仅为4.0%。剩下的人群中,选择自己去药店买药的比率为17.1%,在本地及老家以外的地方就医的比率为1.4%,同时,仍然存在有4.7%的流动人口选择不治疗。

1.png

 

       2.流动人口患病后报销方式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为主

        我们将患病的流动人口中,最近一次医疗费用得以报销的流动人口样本筛选出来,研究分析流动人口的医疗费用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销。从表2可见,流动人口医疗费用从新农合报销的比率为52.3%,占报销比率人数一半以上,城镇职工医疗报销比率达到了19.6%,当场减免的比率达到18.7%,就业单位和商业保险公司报销的比率分别为4.7%、3.7%。

 

2.png

       3.流动人口以参加户籍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

       调查数据表明,流动人口中在老家参加新农合的比率为76.2%,参加城镇医保的比率为2.9%,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为24.5%;在本地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为9.7%,参加职工医保的比率为7.1%,可以看出,在参保的流动人口中,以参加户籍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流动人口几乎包揽了城市里所有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体,但事实上,其社会保障率相对较低。

二、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一)5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享受到的城镇医疗保障水平低。

       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5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患病后选择回老家的比率为6.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的流动人口回老家看病的比率;5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中选择社区卫生站或个人诊所的比率与选择综合医院的比率相差很小,而50岁以上的两比率相差近13个百分点,同时,进药店的比率也明显偏高。

       住院费用得到报销的流动人口中,通过新农合报销费用的比率均在50%以上;5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住院费用,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报销的比率为0%,享受到城镇职工医疗的均为50岁以下的流动人口,以30—40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比率最大。

       (二)家庭月收入低的流动人口不能享受到良好的城镇医疗保障水平。

       家庭月收入越高,流动人口患病后回老家看病及不治疗的比率越低,而家庭月收入越低的流动人口选择回老家看病及不治疗的比率越高。家庭月收入为3000元及以下的流动人口中,6.3%选择回老家看病,7.6%选择不治疗,并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此比率逐渐降低。而收入的高低对于选择综合医院还是非综合医院并没有太大影响,对选择社区卫生站及个人诊所治疗还是综合医院治疗的比率相差也不大。

       月收入低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新农合报销就诊费用,而月收入高的家庭倾向于商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等类似城镇居民的报销方式。数据分析表明,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流动人口,完全没有享受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住院费用,而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家庭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的比重达到36.8%。

       (三)文化程度低的流动人口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为弱势群体。

       文化程度高,流动人口对于医疗政策的理解和自身条件有更好的判断,选择性更强,能有效选择并享受到城镇职工医疗和新农合所带来的利益。数据分析显示,城镇职工医疗报销的比率随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0%上升到30%;新农合报销的比率随文化程度的增加,由20%上升到70%。

       在住院治疗的流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越能享受城镇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方式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心报销的比率与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成正比,而报销方式为新农合报销的比率与其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受教育程度越低,住院费用由新农合报销的比率越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流动人口,由新农合报销的比率为80%,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渐增加,这一比率减少到50%,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的比率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从0上升到了25%。

 

3.png

       (四)农业户口享受到城镇医疗保障低于非农户口。

       农业户口享受到城镇医疗保障低于非农户口。农业户口的门诊费用报销比率中,新农合报销为53.2%,而非农业户口的新农合报销比率为28.6%;非农业户口通过城镇职工医疗报销的比率高达42.9%。同时,非农业户口门诊费用就业单位报销的比率为14.3%,而农业户口的这一比率仅2.1%。

       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住院费用报销以新农合为主,非农业户口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住院费用由新农合报销比率为70%,非农业户口该比率为0%。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这一比率中,农业户口为12.5%,非农户口为75%。

 

4.png

       (五)城市中不同区域流动人口享受城镇医疗保障及医疗机构选择存在不均衡性。

       城市中不同区域流动人口享受城镇医疗保障及医疗机构选择,主要是受地理位置、信息把握度、就医便利性、就医价格所影响。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在生病后更倾向于到医院问诊而非药店,回老家看病的比率最高;近郊区的流动人口患病后回老家的比率最低,他们的主要选择是综合医院。

       在最近一年患病的样本中,中心城区选择综合医院和非综合医院的比率差异较小,为36.8%和38.8%,选择回老家的比率为三个区域中最低值13.2%,表明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在生病后更倾向于到医院问诊而非药店,由于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比较集中,到医院就医便利,且对各类医院的信息把握比较准确,因此对医院的选择分布较为平均,而这一类人群回老家的比率为3.0%,是三个区域中回老家比率最高的,越是位于城市中心,经济压力越大,因此选择回老家的比率越大。近郊区的流动人口患病后回老家的比率最低,仅为1.4%,他们的主要选择是综合医院,比率到达42.5%,选择综合医院和非综合医院的差异也是最大的,同时,选择药店的比率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为28.8%,近郊区距离城市中心点的距离在中心城区和远郊区之间,但是他们对于医院信息把握度和就医的便利性没有中心城区的流动人口强,因此他们患病后倾向于选择直接到信誉高的综合医院就诊,或者短距离药店拿药;远郊区的流动人口到社区卫生站及个人诊所的比率为43.4%,而到综合医院的比率为32.1%,回老家看病的比率为1.9%,受地理区域限制,远郊区的流动人口生病后选择到综合医院是非常耗时耗精力的,因此,他们患病后选择到中心城区的综合医院就诊的低,与非综合医院的比率相差10多个百分点,远郊区的医疗费用等相对于城区会略低,流动人口回老家看病的比率比较居中。

 

三、政策建议

       (一)调整流入地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高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水平。根据流动人口的分布,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扩大中、初级医务人员数量,指定区域卫生规划,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口的干预,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少、技术水平低、资金紧张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政策上向社区倾斜,可以采取按人头付费的方式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二)提高流动人口就医能力,改善流动人口城市就医条件。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内部加强区域制度调整,降低流动人口就医经济门槛,根据流动人口年龄、健康档案中的健康程度设计一些便民、优惠的公共卫生服务包,鼓励流动人口在城市内享受经济上可接受、质量上有保障的公共卫生服务。还可以通过增加公益性的流动人口就业能力培训来增强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面,让流动人口更好更优就业,增强流动人口经济实力,从而带动整体流动人口群体的综合实力,促使流动人口自觉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靠拢。

       (三)鼓励流动人口小范围流动、降低流动频率,流出地应加快发展城乡企业,提供更多小范围流动就业的机会,以增加流动人口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而流入地应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鼓励企业拿出部分资金为流动人口购买医疗保险或公共卫生服务,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出资的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购买体系,一方面可以改善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现有流动人口工作稳定性。

       (四)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经费保障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各级人口总数,并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户籍人口同等的标准,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做到专款专用,由卫生部门与财政部门按实际服务的人口数结算经费,确保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需求。使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和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